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08日

“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记全国劳动模范、武山中荷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处理厂铲车司机王永刚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08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刘晓亚 马静

  武山县垃圾填埋场,位于武山县城北火盆山的一个山沟里。武山中荷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处理厂铲车司机王永刚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在这里,他每天顶着恶臭填埋上百吨生活垃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环卫之歌。
  4月22日早上10点,走进垃圾填埋现场,偌大的填埋场一半区域种满了花草树木,一半区域堆放着垃圾,这是王永刚已填埋好的垃圾坑和正在填埋的工作区,虽然都是垃圾填埋场,二者的环境却截然不同。记者见到王永刚时,他正开动铲车把运送来的垃圾一堆一堆推开。
  “那边以前也是垃圾填埋场,填埋了90多吨垃圾,经过几年的标准填埋已于去年4月达到修复标准,现在地面种满了花草树木,看到以前的垃圾场恢复成现在的样子,心里觉得很欣慰。”王永刚指着周围的区域说,“现在使用的填埋场按照国家环保规定,3年后将关闭修复,虽说很脏很累,但是想到以后要离开这里,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舍。”
  2011年,王永刚主动请缨,自愿选择到地点偏僻、条件艰苦的垃圾处理场工作,每到夏天的时候,垃圾填埋区蚊蝇密布、臭气熏天,铲车驾驶室内温度达40多度。因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他时常被臭气熏得吃不下饭,在长期烈日的暴晒下,脸、脖子、胳膊等部位患有严重的日光性皮炎,经常奇痒难耐。
  王永刚秉承着“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环卫精神,把岁月无私奉献给了执着追求的城市管理事业。他每天总是提前一小时到垃圾场,对垃圾车辆进出是否安全、垃圾面是否填土压实、值班人员是否在岗到位、排洪渠是否畅通等进行详细巡查。他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环卫工作第一线。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王永刚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铲车司机业务上。原先填埋场使用的铲车铲斗老化,影响施工进度,王永刚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铲车铲斗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电焊的工作原理。其间,有的同事开玩笑地说:“咱就是一个铲车司机,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因为我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王永刚终于学会了电焊,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了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如今,王永刚已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声音,就大体知道铲车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凭着这股钻劲,原本司机出身的王永刚成了集电焊工、电工、管道工、水暖工等多工种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王永刚对夏天臭气熏天、40℃高温的工作环境以及近8小时的工作强度没有丝毫抱怨。面对亲戚、邻居的质疑,他也是一笑了之,继续埋头工作,日复一日干着单调又辛苦的垃圾填埋工作。“环卫工作得有人干,垃圾填埋这活也得有人干,刚开始不习惯,慢慢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现在感觉干得挺开心。”王永刚说。
  武山中荷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胜利告诉记者:“垃圾填埋场的活比较辛苦,而且开铲车的工人也是有专业技能要求的,这种人不好找。王永刚正好会开铲车,就主动请缨干这份活,而且干得很好。对于个人而言,他的工作是平凡的,但这份付出的意义是伟大的。”
  2020年后,根据国家地级以上城市以及具备焚烧处理能力的县(市、区)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要求,王永刚也转岗至了垃圾转运站。看着已经绿化了的垃圾填埋场,王永刚觉得花10多年青春专注于垃圾填埋这份工作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王永刚是千千万万个奋斗在城市管理一线工作者的缩影,10多年来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建设美丽和谐新武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岗位上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在4月2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永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