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08日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08日     
   靳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科技创新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转化桥梁”,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近年来,天水市聚焦创新融合,突出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引进布局,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力实施“强工业”行动,有效推动了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4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6.37%。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90.48%,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2.01%,均居全省第一位,科技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下一步,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筑牢基础、抓住关键、畅通途径、强化支撑,形成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筑牢创新融合的基础。高质量科技成果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得以生长的土壤。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首要的是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要强化平台建设。依托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等平台,引进或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引进高端科研机构,争取与省外或国际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或联合实验室,如中科院相关院所。要聚焦优势产业。聚焦装备制造与电子信息产业,发挥天水在集成电路、电气设备、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优势,支持华天电子、长城电工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核心技术。聚焦现代农业与中医药产业,利用花牛苹果、中药材等农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精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聚焦文旅融合创新,结合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等,开发数字化文旅产品。要加强政策支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低成本创新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法律、融资、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抓住创新融合的关键。企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能够最灵敏地把握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要强化政策支持。有效运用财税激励,对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的企业,给予适当比例的地方留成税收返还。对首次认定和复审通过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要开放应用场景。在智慧交通、环保设备等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本地企业创新产品,并每年发布一定场景的机会清单。本地国有企业带头试用新技术,允许按采购额的一定比例计入考核利润。要优化创新环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免费创业辅导。建设“共享实验室”,低价开放大型仪器设备给中小企业使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站,对重点产业实行专利审查优先通道,缩短侵权案件处理周期,提升处理效率,对企业首件发明专利授权补贴申请费用。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畅通创新融合的途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转化应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健全完善的转化服务体系和制度供给是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保障。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行“分类考核”,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评价。允许科研人员通过兼职、离岗创业等方式参与转化,保留编制3-5年。要强化全链条服务支撑。建设中试孵化平台,由政府牵头,联合龙头企业、高校共建专业化中试基地,聚焦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领域,提供工艺验证、小试中试服务。完善技术转移体系,设立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培养懂技术、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搭建“天水科技大市场”线上平台,集成成果发布、需求对接、专利交易功能。要聚焦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定期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发布“揭榜挂帅”项目,由企业出资30%以上,政府配套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合转化技术。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创新融合的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支撑要素。要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陇原英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中医药等领域人才。建立“产业+人才”精准对接机制,联合兰州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设立“天水产业教授”岗位,吸引高校科研人才兼职企业技术顾问。要强化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加快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建立联合研究项目、联合教学模式,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组织企业高管赴深圳、苏州等地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政府补贴费用。与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订单班”,培养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技能人才。建设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平台,支持华天电子、星火机床等企业设立博士工作站。推动天水师范学院升级为“天水大学”,增设微电子、人工智能等紧缺专业。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建设人才公寓,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发放“天水人才绿卡”,享受三甲医院VIP就医通道。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突破学历、职称限制,对企业急需的特殊技能人才,可破格认定高级职称。推行“以赛代评”,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者可直接认定为相应层次人才。
  (作者系天水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