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08日

培育新质生产力 激发天水产业发展新动能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08日     
   马舲

  今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格局。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天水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深水区”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期”的历史交汇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仅靠内生创新难以突破资源约束,需立足短板,强化节点构建,多维度强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逻辑,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深化与天水实践坐标。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深化与天水实践在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指引下形成有机统一:两会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突破3.0%(较2023年提升0.4个百分点),基础研究占比达12%,量子计算、6G通信等源头创新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8%,印证“技术革新向源头突破”的战略导向;数据要素跨境流动规模同比增长43%,印证要素配置“全球耦合”新格局;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生产效率提升38%,凸显产业组织“智能共生”趋势。天水市以两会精神为实践坐标,在突破要素约束中,通过“5G+工业互联网”改造实现47家企业单位产值提升26.3%,华天科技芯片封装缺陷率降至0.005%;在重塑产业话语权中,依托16层芯片堆叠技术带动集成电路产值激增158%;在落实两会“双碳”部署中,麦积区碳封存技术年减排12万吨CO并创收1.2亿元,祁连山水泥碳排放强度下降34%,成为全国首个入选工信部绿色制造示范的高耗能转型项目,生动诠释了“技术创新—制度赋能—要素重构”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范式。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天水激发产业新动能的主攻方向。要聚焦三大突破口:实施“传统焕新”攻坚,以华天科技、长城电工等链主企业为牵引,开展全产业链智能化诊断,三年内推动500家规上企业完成“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打造西部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同时,推动本地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扶持更多“隐形冠军”企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布局“未来赛道”,依托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在经开区规划“算力+算法”产业园,重点培育工业元宇宙、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低空经济传感器三大前沿领域,2024年已落地航天510所“空间精密器件天水基地”等12个硬科技项目。未来需加大与全国头部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地。深化“数实融合”渗透,构建“1+N”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市级产业大脑+N个行业级平台),推动花牛苹果“区块链溯源+冷链云仓”、海林轴承“数字孪生+远程运维”等30个融合应用场景落地,力争2026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突破15%。
  三、激活科技创新引擎,突破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瓶颈。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天水市应该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以“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税收优惠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引导民营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融合,搭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平台,借鉴海南自贸港科创模式建设区域性成果转化中心,完善专利快速授权和维权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模式。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广工业互联网、5G技术应用,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技术突破—场景应用—产业集群”发展路径;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网络,吸引国际人才和技术资源。同步完善政策保障,健全“科学家+工程师”人才引育机制,将成果转化效益纳入科研考核体系,优化科技项目审批流程和监管模式,以创新要素集聚、转化效率提升和开放生态构建,撬动新质生产力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四、集聚高素质人才,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天水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场重塑区域竞争力的攻坚战,更是一次赢得未来的战略抉择。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天水需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锚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发展方向,在传统产业升级中“强根基”,在新兴产业培育中“开新局”,在科技创新突破中“聚动能”,在人才制度改革中“增活力”,真正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新质创造”的华丽转身,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天水力量。
              (作者系天水市委党校图书资料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