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10日

清水庞公玉雕技艺——

雕琢之美 不可方物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10日     


  清水处于丝绸之路南路的节点,素有“陇右要冲,关中屏障”之称。山梁内外,牛头河、汤浴河等四大河流冲刷出了一片肥沃的山间盆地。生发于盆地之上的庞公石,为这片文脉兴盛之地谱写了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喜田
  风光秀丽的小华山,位于清水县红堡镇东南部。山上,有唐代居士庞蕴修行之地庞公庵,山下,是奔涌不息的牛头河。由于地质运动,河谷与河床地带以及小华山的腹体,出产一种翠绿色的岩石。
  庞蕴,唐代襄阳人,一生举室修行,洞达禅定,晚年结庐隐居于小华山,潜心悟道,终其一生。《中国神仙谱》记载,庞公登天时,将其金银珠宝倾入峡谷,化为五彩之石。当地百姓视其为神物,家家户户就立石于门左,以镇宅驱邪,并为纪念庞公,将这种奇石称为庞公石,又名庞公玉。
  据《清水县志》记载,庞公石早在三国时期就因造型独特、翠纹流畅而广泛用于园林庭院的修建和装饰。盛唐时,被选为御用贡品,陈列于皇家园林。《云林石谱》是宋代山阳人杜绾撰写的专门记述天下奇石的著作,庞公石就被收录其中。当时,庞公石又称巩石、通远石。到了明清时期,庞公石被定为贡品,成为皇家园林里的必陈品。
  庞公石属火山岩,质地坚细、深绿致密,翠如碧玉。尤为独特的是,其中间大多有红、黄、白、黑等绚丽的天然纹理。这些纹理的形状千奇百怪、变化万千,有人物、珍禽异兽、花草树木、行云飞瀑、江河山泽等各种形态,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庞公石的色泽大多为墨绿,其质地细密,温润光滑,坚而不脆。
  1999年,湖南长沙一中的校园内出现了一件名为《虎啸鹿鸣》的庞公石巨型盆景,高2.5米,通体玉润翡绿,纹理斑斓,栩栩如生。一石击起千层浪,央视《祖国各地》栏目闻讯而出,以《中国一绝——清水庞公玉》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从此,庞公石这块藏在深山的至宝,终于向世人露出了神秘的面容,一时声名大振,被藏家们称为“历史文化一石上,人间天上神奇中”。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水庞公玉雕的制作还是以手工为主,传统工艺的秘密在石匠师傅们中间悄然传承着。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们观念的革新,一些雕刻师去山东、河南等地学习考察,借鉴外地的雕琢经验。作为痴迷之人,董旺林自然身列其中。
  董旺林,1967年出生,红堡镇红堡村人,从事庞公玉雕琢30多年。他告诉记者,从1992年开始,在同村老技师的影响和带动下,自己就慢慢喜欢上了庞公玉雕的制作。
  勤能补拙,不耻下问。为了提高自身技艺,董旺林无数次进城,上门观摩、学习张金泰和张田禄等老一辈雕刻技师的精湛技艺。1996年,又远赴河南、山东等地的玉器加工厂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学艺归来后,自行设计、改良了一套适合庞公玉雕制作的机床设备。在他带动下,庞公玉雕的加工技艺日趋成熟,从纯手工转向了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路子。至此,庞公玉雕的加工技艺在新一代艺人手中完成了华丽转身,传统和现代化制作技艺相融相合,达到空前的契合。
  那么,一件精美的庞公玉雕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董旺林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选原石。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雕刻师,他的选石诀窍是一看形状、二观纹理、三判质地。选好石料后,就是切割。石料有大有小,大的原石一般重达千百斤,小的原石一般重几十斤,切割时需把握好角度。之后,还要使用微型切割机进行细割。切割后的原石虽然轮廓较为粗糙,但还是要根据高低、大小,选取一个专门的底座。
  之后,就进入到雕琢环节。这是庞公石质变的关键,也是雕刻师才艺的高妙展现。雕刻时的董旺林,仿佛入定一般,心静如水。他心无旁骛、游刃有余,任刻刀自由地游走于石间。在董旺林的雕琢工坊里,记者看到了锤子、錾子、三相手持砂轮机、玉雕机、手持转角电锯、金刚石锯片等,既有传统工具,也有融入了时代特征的现代化设备。
  雕刻好后,就是打磨。手工打磨时,用的工具是砂纸,效率虽低,但对石头损伤不大。较大的石头则要用抛光机、电磨,一遍一遍打磨,不能有丝毫马虎。打磨完成后,就进入到抛光环节。抛光时,一边抛一边还要用水来冲掉石尘。水冲之后,石头的纹理会更加细腻。打蜡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得先用喷灯喷出火焰将石身烤热,再将融化好的石蜡涂擦到表面。通常情况下,打蜡需要两人配合完成,其中一人喷火加热,另一人则趁热涂擦蜡油。
  至此,一块原石经过多道工序后,就实现了蜕变,成为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
  一路走来,一路坎坷。因为制作工艺的精良,也因为对庞公玉雕刻的独有体悟,董旺林于1998年被评为“清水县庞公玉雕加工技师”。几十年来,经过他手工雕琢的作品无以计数,既有好几吨重的大型庞公玉雕,也有手工把玩的微小玉雕。但无论哪一种,都充满了浓烈的地域风情,也暗合了他对艺术的无尽追求。
  董旺林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他就开始收徒传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庞公玉雕技师脱颖而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赵鹏忠、赵涛忠。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庞公玉雕质地细腻,花纹繁复。在工匠们匠心独具、巧夺天工地雕琢下,无不呈现出形神兼备、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说它为国之珍品,也不为过。另外,庞公玉雕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既可用于雅室装点、园林美化,长久把玩还有养生、静心、健身之功效。难怪在清水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拥有一块庞公玉雕,家中会多一份吉祥安康。
  大浪淘沙,留存世间的庞公玉雕制作技艺,既是来自时间的积淀,也是来自心灵的传承。2017年,清水庞公玉雕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无疑,这是属于清水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清水人民文化自信的又一重要标志。如今,这门传承久远的精湛技艺,已经渗透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清水人民的血脉之中,并成为他们文化建设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建设美好家园的优良基因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