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财力稳大局 优化支出兜底线
——访天水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周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23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吴银霞 王琴
记者:曹局长您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去一年,我市财政部门在落实落细各项财政工作,有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改善民生等方面,有哪些工作成效和亮点?
曹周: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市财政系统有效应对异常严峻的财政形势,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统筹各类财政资金资源,有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市县“三保”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债务化解任务超额完成,财会监督和绩效评价取得新成效,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更加有力,全年预算执行情况整体良好。工作成效与亮点主要体现为“五个聚力”:
一是聚力组织“预算执行”。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亿元,增长1.41%,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9.6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93.3亿元,占支出的8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二是聚力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年初,我们结合中央和省级预算草案,制定了全市的争取方案,市县两级紧盯目标任务,积极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上级支持。2024年,全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303.2亿元,同口径增长4.4%,争取新增政府债券93.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社会事业发展。三是聚力兜牢“三保”底线责任。去年,全市“三保”支出170亿元,“三保”得到有效保障,工资均按时发放,未发生“三保”保障问题。四是聚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全市认真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法定债务足额偿还,隐性债务超额完成年度化解任务。2024年末全市政府债务风险等级为黄色,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五是聚力推进财政事权划分改革。明确了市县(区)两级城市公交、城市供热、垃圾处理、卫生环境等九个事项的支出责任,同时坚持财力下沉,将污水处理费收入全部下划区级,调增了区级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分享比例,进一步理顺了市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
记者:看得出来,咱们财政部门加力落实财政政策,打出政策“组合拳”,多管齐下稳增长,多措并举保支出。那么财政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曹周:近年来,受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不断加大,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特别是房地产关联收入断崖式下降,而“三保”及其他刚性支出连年增长,财政库款保障水平偏低,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今年一季度,受上年同期一次性收入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9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今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与考验更加艰巨。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全市财政确实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那么新一年国家的财政政策给我们带来哪些利好与发展机遇?
曹周:今年,中央财政政策基调由“积极”转为“更加积极”,这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一个词,传递出强信心的鲜明信号。“更加积极”具体体现在:一是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给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今年中央财政赤字率按4%安排,赤字规模达到5.7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赤字水平和规模均为近年来最高,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在支出强度上更加给力。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比去年增长4.4%,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张,将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在政府债券规模上更加给力。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同时,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加上弥补赤字的国债,今年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到11.9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9万亿元。四是在转移支付上更加给力。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重点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自主财力,有效提高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五是在重点领域保障上更加给力。今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都有较高增长。这“五个方面的给力”增强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我们将抢抓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把中央利好政策转化为“真金白银”,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加速追赶、重铸辉煌。
记者:那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结合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导向,财政部门确定了什么样的总体发展思路,来确保各项工作稳健运行?
曹周:在这关键一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既要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也要保持清醒认识、树牢底线思维,紧紧围绕中央、省级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积极践行“理财、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稳财”六财理念,聚焦“增收、争取、三保、提质、增效、化债”十二字方针,坚持目标引领、主动求变,向内挖潜、靠前发力,以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管理,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记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202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将重点支出哪些方向?此外,还将具体推进哪些重点工作,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曹周:2025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财政保障职能,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统筹安排:一是优先保民生,按照民生政策保障清单,据实安排了民生类支出;二是着力保工资、保运转,按照国家政策标准足额安排了人员类支出;坚持过紧日子要求,结合市级财力状况,从严从紧安排了保运转经费;三是聚力保刚需,按相关政策要求,对债券还本付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消化财政暂付款等刚性支出予以保障;四是统筹财政资金资源,着力保障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坚持多措并举筹措资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统筹一般债券、化债资金等,对有轨电车、庄天高速、曲溪供水等项目予以支持,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在财政管理方面,我们将以“落实一个责任、深化两项改革、强化三项管理”为抓手,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落实一个责任,就是始终把“三保”作为政治责任摆在财政工作的首要位置,足额安排“三保”预算,健全完善预算审核、执行监控、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实行基本民生和工资发放专户封闭运行,对“三保”支出实行“线上”执行监控、“线下”舆情监测以及“定期报告+重点关注”的常态化监控措施,确保“三保”落实到位、不出问题。
深化两项改革,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省政府实施方案,我们起草了《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方案》,推动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加合理、收入划分更为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本保障更加有力的市以下财政体制。二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这是今年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安排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事项,旨在打破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固化格局。我们在深入学习领会改革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财政管理实际,将从推动“四库建设”着手,系统推进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强化三项管理,一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以年度预算平衡为主线,健全预算管理链条,不仅要在收入端、支出端发力,更要在争取端、盘活端、统筹端、节约端发力,全力推进“财政+国资”“财政+金融”模式,进一步强化财政统筹力度,提高财政供给效率和保障能力。二是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健全完善一般性支出统计监测机制,强化财会监督和预算绩效管理,推动习惯过紧日子要求落地落实,节约资金用于亟待支持的重点领域。三是集中财力化解存量债务。树牢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坚持分类施策与精准化解相结合,全方位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和资源资产,着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确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