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23日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23日     
   万舟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凸显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科技创新。一是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精准农业管理系统(如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土壤监测)。发展农业机器人、自动驾驶农机装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作业效率。建立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数字化。二是促进种业振兴。研发抗逆(抗旱、抗病虫)作物品种,推广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技术。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化学投入品依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打造本土优质种业“芯片”。三是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广节水灌溉(如滴灌、水肥一体化)、保护性耕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沼气发电)。推动光伏农业、渔光互补等“农业+新能源”模式。
  二、推动全产业链生产。一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如功能食品、生物基材料)。推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减少产后损失,拓展销售范围。培育农业新业态,如定制农业、认养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二是强化产业集群。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发挥平台载体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产业集群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三品一标”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利用直播电商、跨境电商拓宽市场,提升农产品价值。
  三、优化要素配置。一是发展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支持农业生产规模化、连片化经营。努力推动分散化、小规模的种植户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强化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抱团取暖,完善利益联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市场风险共担。推广“大田托管”“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协同发展,推动规模化经营,形成完善的“企业+农户+基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返乡创业人才、新农人参与现代农业,引入市场化思维。三是拓宽金融、保险赋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为各种经营主体发展产业提供信贷支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拓宽农业保险领域,有效保护种植(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利益。提高农业保险赔付标准,增加农业保险险种,探索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价格保险等新型险种的保险产品;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有效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
  四、构建生态体系。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广水肥一体化、垄膜沟灌、滴管、渗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将发展农业所需肥料和农户养殖畜禽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下养殖业,推动种养结合模式向纵深发展,更好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让农户在低投入、高产出的组合中不断受益。二是加快生态修复。开展土壤改良、退耕还林还草,提升耕地质量与生态承载力。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耐高温、耐旱涝作物品种,推广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构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五、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向绿色技术、智慧装备倾斜。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三是深化市场机制改革。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减少市场波动对生产的冲击。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吸引资本、人才下乡。
  (作者系市委党校《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