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23日

运用“大食物观”思维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23日     
   王楠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从稳产增产、科技支撑、政策保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多个维度,构建了系统化、多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全面部署。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呼声高涨不歇,既要夯实基础应对风险挑战,又要快速发展满足群众呼声,这要求我们运用“大食物观”思维,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一、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的战略升级
  “大食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国情农情和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提出的重要理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树立大食物观”,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列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任务。这一理念突破了传统以谷物为核心的粮食安全观,将食物来源从耕地拓展至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全领域资源,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既强调“吃得饱”,更注重“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二、构建“稳产增效”的协同发展格局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应对各项风险挑战必须稳住粮油供给“基本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通过良种推广、农机装备升级和智慧农业应用提升产能。天水市推广“马铃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应用抗旱品种“天薯11号”,亩均增产15%。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优化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市场规律是硬道理,既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又要释放农业多功能价值。天水市通过“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模式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这一实践既落实了“藏粮于地”战略,又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等“非耕地食物生产”,构建起“粮食+果蔬+菌菜”的立体供给体系。
  三、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减损增效
  粮食储存损耗是影响供给安全的关键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较为严重,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约占三大主粮总产量的20.7%;粮食全产业链损耗率约为12%,仅流通环节每年的粮食损耗就高达700亿斤。为此,需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全链条减损”。一是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建设智能化粮库。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粮食科学存储”,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粮仓,配套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温湿度、虫害实时预警。天水市是“中国花牛苹果之乡”,通过应用氮气气调技术,苹果贮藏损耗率从15%降至3%。二是推动适度加工标准制定,减少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流失。例如,糙米加工成精米后营养损失超30%,而推广留胚米、胚芽米技术可保留更多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三是优化冷链物流网络,高效化流通降低果蔬、肉类在运输中的腐损率。四是针对极端气候和突发事件,完善分级储备制度。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蔬菜应急保供基地,确保“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
  四、明确健康饮食标准引领全民健康
  食物供给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健康需求。需构建科学饮食标准体系,推动“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升级。一是做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广普及,结合地域特点制定地方标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提倡健康饮食,加强公共食堂、餐饮机构等用油指导,推广减油减盐减糖和全谷物等膳食。网络空间各种健康菜谱挤占媒体资源,影响饮食习惯,需加以规范引导。二是逐步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体系,严控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进一步加大抽检频次和违法惩处力度。三是通过社区教育普及营养知识。茶余饭后闲谈是中国社会基本的交流方式,有很大的传播力,以社区为单位利用饭余时间进行宣传推广,具有切实的效果。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需以大食物观为指引,统筹生产、储存、消费全链条,实现从“数量安全”到“质量保障”的跨越,通过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产业活力,通过文化创新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让14亿人的饭碗端得更稳、吃得更健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市委党校政治学与法学教研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