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23日

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23日     
   刘凯宏

  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强调了持续强化粮食等关键农产品供给保障力度的重要性,明确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位置,这一任务作为底线,不容有失。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多重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只有确保国内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在国际谈判中拥有坚实的底气,从容应对各种外部压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地位。
  从民生福祉角度来看,“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保障了人们餐桌上的丰富多样,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本物质支撑。稳定且充足的粮食供应,能够有效遏制物价过快上涨,避免因粮食短缺引发饥饿、贫困等社会问题,守护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维系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在经济稳定运行方面,粮食安全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粮食生产的兴衰对整个经济体系影响深远。稳定的粮食产量为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繁荣的农业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保障农民增收,进而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剖析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大豆产量也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这一成绩对稳定物价、民心和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钟钰提醒,不能对粮食生产盲目乐观。我国粮食总体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短期内难以改变,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存度高,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优质强筋小麦,富硒、富锌、富钙等健康型新品种粮食供应较少,仍需进口调剂余缺。因此,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有丝毫放松。
  三、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9.29亿亩,粮食种植面积已达17.9亿亩的高位。受城镇化进程中占用耕地、水土资源紧缺、生态环保提质等因素限制,通过增加土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的空间极为有限。
  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的威胁。洪涝干旱、气候变暖、极端温度、病虫害频发等风险,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2024年粮食丰收,但粮价却大幅下跌,年底稻谷、玉米、大豆收购价同比分别下降7%、18%、20%左右。同时,土地价格居高不下,部分流转土地种粮的农户处于亏损状态,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造成不利影响。
  四、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应重点提升单产和品质。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推广高产高效模式,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促进大面积增产。全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同时,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扩种潜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提高油料自给率。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收储力度,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问题。完善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和透明度。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扩大保险投保面积,拓展保险保障范围。
  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推广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集成创新增产模式,补齐品种、农田、农机、农艺方面的短板,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从科技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助力粮食增产。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提前预警、科学应对,降低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除了保障主食供应,还要关注副食供给,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充分利用国土资源,提高食物保障能力。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通过减少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粮食增产。
  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统筹农业贸易与国内产业安全。优化贸易调控措施,建立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对进口量大的农产品及时预警,合理调控进口规模和节奏。粮食安全是民生之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多个维度发力,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市委党校党史与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