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伏羲文化成为贯通古今的文明密码符号
——对话省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倪明涛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3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早于年初,记者在天水民俗博物馆参观“版魅绽华——天水木版画专题展”时,便被一幅气势恢宏的木版画深深吸引。这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倪明涛创作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华夏文明的起源:画面中央,伏羲身形伟岸,端坐于高台之上,怀中抱持太极八卦图,目光深邃,似洞察天地奥秘;下方则生动再现了远古先民结网捕鱼、钻木取火的劳动场景。作品以粗犷有力的刀法和古朴厚重的线条,将观众带入那个充满智慧与创造的远古时代。
日前,这幅承载着华夏文明记忆的木版画在清水县博物馆展出,引发了当地观众的热烈反响。为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记者采访了创作者倪明涛,听他讲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构思与创作故事。
民间记忆孕育的艺术自觉
“千阳的刺绣纹样里藏着活的文化基因,凤翔的木版年画则是我与传统工艺的初次‘对话’。”倪明涛的创作溯源,要从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座“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刺绣、剪纸作品蜚声海外,而毗邻的凤翔,每逢春节便可见色彩浓烈的木版年画张贴于门楣。“小时候过年,我最爱贴凤翔木版年画。”倪明涛说,童年记忆里,那些印在土纸上的门神、灶王爷形象,成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从西安美院附中再到版画系的八年科班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在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四年学习中,我关注更多的是当代艺术,对传统木版画创作并不很了解,而真正选择从事木刻版画创作,还是参加工作以后。”
2005年,倪明涛来到天水师范学院任教,工作生活久了,天水深厚的传统文化唤醒了他有关民间美术的记忆,而他真正转向木版画创作是在2018年。那年,他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的传统雕版版画技法培训,系统学习了从“画稿贴板”到“刷墨拓印”的全套古法,也豁然开朗:“木版画的质朴肌理,不正是与伏羲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天然契合吗?”
在典籍与刀痕间重构文化叙事
“版魅绽华——天水木版画专题展”中展出的作品,皆为2019年至2024年间倪明涛创作的伏羲主题木版画,这些代表作构成了倪明涛创作的坐标系。
《伏羲创世》十联幅作品如一部视觉史诗,选取梨木为材,以传统拳刀逐刀雕刻,耗时一年完成。“每幅作品对应伏羲创世的一个侧面,比如‘结网罟’‘养牺牲’,素材均取自《开辟演义》《三才图会》等古籍插图。”倪明涛说,这组作品从画稿到贴板,再到雕刻都是按照传统雕版技法进行的,用拳刀一刀一刀雕刻了整整一年,方才再现了传统雕版工艺流程。
另一件则是文章开篇提到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巨幅画作,尺寸达5米×2米,耗时三年完成,堪称鸿篇巨制。作品以天水伏羲庙和伏羲塑像为创作来源,全景式再现了伏羲时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倪明涛特意选用优质胶合板雕刻,相较于传统梨木,这种材质更适合表现宏大的构图。印刷时,他也特意选用了西和县的手工麻纸,“这种纸用构树皮制作,纸色古朴,纹脉细腻,能让观众透过画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最后一件,也是具有先锋意识的《伏羲画卦》五联作。倪明涛以此尝试“古今技法对话”:传统雕版的龙马神龟与现代版画的拓印肌理相互映衬,葫芦河的波纹用现代水印技法表现,既有木刻的力度,又有流动的韵律。
“这三件作品从技法上来讲,是继承传统的同时逐渐有所创新,再不断探索木版画技法的融合。内容上也不断丰富了伏羲文化题材,逐渐通过版画的艺术形式多维度的对伏羲文化进行图像表达,创作更具有亲和力和时代感。”倪明涛总结道。
在学术与艺术间寻找平衡支点
对倪明涛来说,创作伏羲主题木版画的六个年头背后,是无数次与史料的“角力”。
“伏羲图像研究是华夏文明溯源的重要切入点,我的工作重点则聚焦于两个维度,一是系统梳理《三才图会》《历代古人像赞》等典籍中记载的伏羲图像谱系;二是对散见于古籍的木刻版画进行学术性复刻与创造性转化,通过图像考古与艺术再创作的互动,传递史诗化的场景,歌颂伏羲智慧。”倪明涛说,艺术不是考古,但必须尊重历史逻辑。他强调,创作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历代古人像赞》《廿四史通俗演义》等典籍的考据,“但也要考虑典籍中的内容应用是否准确,以及怎样服务于地方文化,所以创作中还是要多学习、多交流,深入了解伏羲文化的深刻内涵”。
伏羲文化包含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等理念,如何通过画面元素来展现这些深刻内涵?倪明涛说,这一答案在他的作品《伏羲画卦》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线条的曲直,还是墨色的浓淡,这些变化中都隐藏着他对于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等理念的朦胧表达。“不过符号化图像在表现时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必要时我也会配合文字补充,做到图文并茂,这样一来作品就能传递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他说。
让文化基因刻进时代年轮
除去木版画,倪明涛也尝试用传统壁画的艺术形式表现伏羲文化。在他看来,对于伏羲主题艺术的创作寄托了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对伏羲的敬仰,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近些年他也会在日常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向学生普及伏羲文化。“近两年,我所带学生创作的毕业设计中也不乏一些好的作品,他们通过壁画、漆艺、文创等不同艺术形式对伏羲文化进行了创新实践,这是我乐见其成的。”倪明涛说,“当年轻人把传统符号转化为现代文创,文化传承就有了新的载体”。
谈及公众普及,倪明涛既有期待也有忧虑,虽然目前作品体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但可以通过组织伏羲主题木版画进社区、学校、景点、博物馆等活动,让公众参与制作、拓印等活动,从而提高参与度,普及伏羲文化的社会传播效应。“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展厅,要让老百姓在动手过程中,发现伏羲不是遥远的神话人物,而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文明先驱。”他说。
对于未来,倪明涛有着清晰的“双线计划”:一方面继续深耕典籍,完成《伏羲图像志》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探索跨界合作,做一些视频艺术的创作及伏羲文化的衍生品开发。“我们既要当好‘守艺人’,更要成为‘转译者’——让伏羲文化从古籍中、从木板上走出来,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文明符号。”
从六年创作中,倪明涛体悟出:“刻刀既要刻下传统印记,也要刻进时代思考。”那出自他手中的三十余幅伏羲主题木版画,则成为最好的见证,也为传统与现代间架起视觉桥梁。这让记者想起他无意间提到的一句话:“每一刀下去,都是在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又该往何处去。”
赓续文脉凝聚力量 传承智慧永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