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5年05月31日

粽叶飘香的日子

天水日报      2025年05月31日     
  □ 山柳

  当四小巷口出现五色花线,端午的脚步便近了。
  不几日,各式香草荷包渐次出现在上关、广场、学巷,绣工精巧的生肖荷包与金元宝、灯笼相映成趣,空气中飘荡着艾草特有的清香与各种香料的芬芳。
  五彩丝线与香囊荷包,永远是女孩子难以抗拒的诱惑。上学路上,背着沉重书包的小学生们在人潮中穿梭,总有那么几个眼被惹馋了的女孩子,凑上去,将卖丝线、卖荷包的女人围定,然后掏出早已准备好的零花钱,或买几根丝线,或买一个荷包,悄悄挂在脖子上,嘴角藏着压不住的笑,又怕被熟人看见,慌忙又往校服领子里塞。可才走几步,纤细的手指又悄悄把荷包摘下来,塞进贴身的衣兜里,又左顾右盼,确认没被同学发现后,最后回头望了一眼卖荷包女人,这才像只偷到油的小老鼠,蹦跳着往学校跑去。
  买粽叶,是大人的事。博物馆那边的墙根下,小吃一条街的巷道里,每天早晨天麻麻亮,总有那么多从乡下赶回城里卖粽叶和马莲草的人,他们或自行车上驮着,或三轮车里推着,或塑料布上摆着新摘的粽叶,嫩嫩的,绿绿的,泛着淡淡的清香,也有将粽叶、马莲草抱在怀里,来回吆喝着兜售的,叫卖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富有特色,甚为有趣。
  在秦安,端午可是个大节,包粽子,烙花花馍,煮甜醅,做凉粉……这些传承千年的味觉密码,非但没有被现代生活冲淡,反而在物质丰盈的今天焕发出新的生机。进城居住近三十年,这里的端午,似乎一年比一年过得隆重,过得热闹。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忘记儿时在老家梁家坪,过端午节的情景。
  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可为了让一家人过上有意义的端午节,我的小脚母亲总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乎。印象最深的是煮甜醅,老家海拔高,麦子成熟得晚,端午节离割麦还得一段时间,所以母亲每年都会专门存下一半袋籽圆、皮薄的白粒麦子来,因为用它煮得甜醅最好。为让我们吃到最香最甜的甜醅,每次煮前,母亲总要将麦子放进碓窝里捣上一遍,等簸去褪下的麦衣等杂物后,再放入清水淘洗干净后方才入锅去煮。煮熟的麦粒白白的圆圆的,像玉珠子一样。待晾在案板上的麦粒凉透后,母亲才仔细撒上曲子,将其窝进瓦盆里盖上核桃叶,最后用棉被捂住放在炕角,等两天方可出盆。
  我那时还小,对这些复杂的工序虽不甚懂,却记得母亲颠着小脚忙碌的样子。我知道,那时母亲的心里,一定是幸福的。直至到了今天,每每忆及母亲含笑劳碌的样子,我都不由得要沉思许久,不由得要为母亲创造幸福生活的平和心态感叹上好一阵子。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不光煮甜醅费事,其实做荞凉粉,烙花馍,烙麦蝉儿等,都得有足够的耐心,都得提前准备好几天。推磨,拉荞糁子,揉面,发面这些活,基本上都由母亲一个人承担。只有和面烙馍时,我和父亲才帮着烧火,享受参与的快乐。
  也许是老家日子过得紧巴,在我的记忆中,梁家坪人的端午节,从来没有粽子。倒是那种将苦日子过甜的感觉,即使是今天生活在城里的人,也很难真正享受到的。端午节的前一天,邻居家的三婆婆,上庄头的李妈妈,大巷道的四婶娘……会端出自家的甜醅、凉粉、麦蝉儿,东家进西家出,这种“端着碗串半个村”的过节方式,让整个梁家坪变成了一个共用的厨房。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虽然没有太多的客套话和祝福语,但有着“坐在一庄,本是一家”的朴素乡风。
  记忆中最鲜活的,永远是端午的清晨。前夜还信誓旦旦要早起采艾折柳,却总在黎明时分被睡意俘虏。半梦半醒间,隐约感觉有人轻抚手腕脚踝,待晨光洒满窗棂才惊觉,母亲早已为我们系好了五彩手圈。那些精致的绳结,都是母亲用五色丝线精心编织的。每年端午,母亲总会第一个起床,给我们一家人系上花手圈。父亲则会踏着晨露,从院前的柳树上折来新枝,郑重地插在每扇门楣上。最令我难忘的是母亲特意为我准备的两支柳梢,用彩绳系成翠绿的辫子,轻轻别在耳后。母亲说,彩绳能让我在田间玩耍时不被蛇扰。父亲则告诉我,门楣上的柳枝是驱邪避祸的守护者。
  童年时,我从未质疑过父亲口中那些物事的神奇之处。懵懂之间,只觉得那些装饰让原本灰暗陈旧的门楣突然鲜活了起来。而那些色彩缤纷的手圈,更是点亮了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快乐的火花,装点了我们贫瘠的生活,给我们带来难以言喻的满足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细细品读屈原的《离骚》,了解屈子投江明志、曹娥舍身救父、伍子胥含冤沉江以及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后,才真正领悟到端午节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那些闪耀着正义光芒、彰显善良本真、展现不屈气节的美好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千百年来,这份崇高的精神力量感动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让我们以节日的仪式感,虔诚地追思先贤,深情地纪念那些逝去的英魂。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清晨,温润的风借窗外绿绿的槐叶送来淡淡清香。在这座我生活的小城里,空气中已然弥漫着粽叶的芬芳。蓦然想起,我那作古多年的慈爱母亲,如今不知魂归何处。余生漫漫,再不会有人用那熟悉的乡音唤我的乳名,也不会有人愿意花费半月时光精心准备,只为换得我一日欢颜。
  写到这,唯愿将这份思念化作最朴实的祝福:愿母亲大人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