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6月05日

从认同视角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05日     

  □闫爱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要义的第三个“必须”是“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高度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
  “五个认同”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居于首位,热爱祖国、心系山河,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担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要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都要有主人翁意识,都要强化自身的国民意识,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深刻认识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凝聚而成中华民族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对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事实的认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族地域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助共生,文化上彼此尊重和学习,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紧密关系。要深刻认识在五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凝聚而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利益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理想的共同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对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中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这就决定了每个民族成员对各民族自身文化都有一种归属感。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内在具有一致性。承认各自各民族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的验证。正是因为中华文化包含了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才能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影响下促进各民族互鉴互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其次,是各民族相互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与团结表现在国家的法律制度、现实建设的方方面面,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再次,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大的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人民立场,始终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具备的科学性、人民性等特质以及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取得重大胜利的坚强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以来,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与亟待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建设背景交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研判历史方位,深化顶层设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南,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向前。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让各族人民能够清晰感知、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升对党的高度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必然更是人民选择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指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现实关照的实践指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面向世界的全球趋势。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个向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丰富内涵,进而增强政治认同,树立拥护核心的政治自觉;第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以“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破困局、谋变局、开新局。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就是认识到“十四个坚持”是基本方略,更是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基本坚持。第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不曾忘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历史,也看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认同这一目标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中华民族的现实选择。因此,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作者系天水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