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探源:
湖北竹山女娲山的解码手记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熊雄 王鹏 杨华 陈光毅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07日
夏雨如泼墨,在鄂渝陕三省交界处晕染出一幅水墨长卷。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的女娲山,恰似宣纸上洇开的黛青色山峦,承载着华夏文明古老的密码。端午粽香未散,我们探访团队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毅然踏上这场文明溯源的朝圣之旅——以融媒为笔,以镜头为砚,试图在雨滴敲击夯土石像的韵律中,解码女娲文明的精神图谱。
车行至秦巴褶皱深处,女娲山所在的宝丰镇如一枚青玉印章,钤印在“四水归池”的地理经纬上。北接秦陕的苍茫,东临荆襄的烟雨,群山环抱如巨龙盘桓,而女娲山以939米海拔刺破云海,孤峰傲立如女娲补天时遗落的巨杵。雨丝漫过车窗,将山峦晕染成水墨丹青,恰似《山海经》中“天柱折,地维绝”的混沌初开之景。
细密的雨丝打在身上,虽带来了凉爽,却丝毫没有减弱我们的热情。沿着湿漉漉的石阶向上攀登,两侧的修竹苍松在雨中愈发显得葳蕤欲滴,藤蔓缠绕的野花含珠带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每一步前行,都仿佛在穿越时空,向着远古的文明靠近。
在女娲山,导游黄慧不仅是热心的讲解员,更是当地的女娲文化爱好者。在她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女娲山的大门,两侧楹联犹如神来之笔:“炼彩石补苍天繁衍人类不愧华夏始祖;制音律定婚姻开启文明堪称东方圣母。”寥寥数语,将女娲创世的丰功伟绩涵盖其中,令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情。
几分钟的路程,我们来到了女娲宫。仿唐建筑的雄浑大气与现代设计的精妙构思完美融合。宫檐滴水如注,我们的心情愈加迫切。步入宫中,慈眉善目的女娲娘娘和威严庄重的伏羲圣像双双映入眼帘,他们的目光中流淌着创世之初的智慧光芒。四壁之上的巨幅国画,再现了伏羲和女娲开天辟地、制礼作乐的宏大场景,呈现着伏羲、女娲的各项创世丰功。
据《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史记·五帝本纪》亦载:“女娲,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始制作笙簧,炼五色石补天。”清《康熙字典》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如同历史的证人,向世人诉说着女娲山的神圣与不凡。
离开女娲宫,我们冒雨前往问天阁。阁前左侧石级旁,一块石碑镌刻“中华母亲山”五个大字,题字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张教授在《巴楚文化源流考》中指出,女娲文化是巴楚文化的精神源头,其“合和”思想贯穿中华文明始终。
问天阁是女娲山海拔最高的建筑,完全按照古建筑形制修建,尽得造化之妙。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但觉云雾缭绕于衣襟,风雨呼啸于耳际,雨水淋湿了我们的裤脚,但心中的期待却愈发强烈。登上问天阁,极目远眺,天地苍茫一色。
此时,云海翻涌如浪,群山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黄慧触景生情,娓娓道来了女娲补天的缘由,这就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上古时期,仙界的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争执,大战之后共工战败,一怒之下撞断了不周山。作为联系和支撑天地的支柱,不周山的倒塌导致大地向东南方坍塌,天空向西北方倾斜,天穹出现巨大窟窿,滔滔天河水倾泻而下,人间陷入了无尽的灾难。女娲娘娘目睹人类的痛苦,悲痛万分,毅然奋起神威。她先是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代替天柱,将大地固定,又用葛藤系住漂移的天空。然而,天空的窟窿却难以堵塞,在向伏羲求助后,女娲就地取材,采集黄、白、赤、黑、绿五色石,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烧炼,终于炼成补天神石,救芸芸苍生于水火。
在问天阁听了古老的神话传说,我们瞬间感受到一种浩气充盈心间,直想问天,这或许就是问天阁名字的由来,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女娲子民胸怀宽阔、战天斗地、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移步百米,在一座精致的广场上,高达18米的女娲圣像耸入云端。只见她一手托举着五色彩石,神情专注而坚定,目光深邃望向东南苍穹。仿佛正在施展神力补天,令人不禁为之震撼。黄慧介绍,此像建于2005年,以唐代古建风韵为基底,融入现代雕塑技艺,是国内最高女娲塑像。
黄慧指着女娲双手托举的五彩补天石说道:“这巨石就是竹山县产的绿松石,绿松石被人们称为‘东方圣玉’‘补天圣石’,传说它正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时没有用完遗留下来的。”
接着,黄慧还介绍了女娲塑像下半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原因。她说:“开始炼制五色神石,女娲一个人手忙脚乱忙不过来,这时躲在山洞逃过水难的巴蛇主动过来帮忙,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之后补天神石终于炼成了。于是,女娲和巴蛇一起托起石浆,奋力将天空上的窟窿堵住了,完成了补天的壮举。后来,人们为了感念女娲和协助她补天的巴蛇,就将女娲和巴蛇一起供奉朝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娲娘娘人首蛇身的模样。”
雨声中,忽然想起《录异记》的记载:“女娲炼石,巴蛇助之。”原来,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正是巴蛇协助补天的历史记忆。这种“人神共治”的叙事,恰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而旁边的八卦形祭坛,更是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祭坛以八卦为形,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连,和谐共生,完美地体现了女娲补天阴阳调和相济的思想。伏羲创制的八卦,其影响深远,不仅涉及占卜、风水,还渗透到中医、武术、音乐、数学等多个领域。数学家莱布尼茨正是在太极八卦图的启发下,创造出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位制。先天八卦图与太极图搭配,展现了先祖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
行色匆忙间,我们又来到了圣水井。黄慧介绍说:“这是女娲山上最有名的圣水井,虽然处于海拔近千米的山顶,但不管天气多么干旱,从未枯竭过。传说是当年女娲娘娘造人时,将乳汁集注在井中哺乳婴儿造的,现在谁饮了井水都会愉悦身心。”我们探访团的记者也迫不及待地畅怀开饮。
下山的时候,黄慧指着烟雨朦胧中的夯土残墙,说那是远古时期的女娲寨。透过雨幕,我们依稀看到那断垣沁出青铜器般的幽绿,恰似上古葛藤系住倾塌天空时的最初色彩。
在女娲山,共有二十余处女娲文化景点,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每年五月母亲节的祭祀盛况、民间自发的祈福,应该是女娲精神在当代的活态传承。下山时,偶遇当地一老农,他热情地邀请我们探访团到他家品尝自家采摘的茶茗,并自豪地说:“每年有许多外地游客来此地,祭拜女娲娘娘。”让我们觉得,这份跨越千年的信仰传承,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返程的车上,雨刮器划出的弧线,如无形的链条,将二十余处女娲文化景点串联成文明的星河。行驶到山脚,远眺雨中的女娲山,有记者说那是立体的《山海经》,是活态的《史记》,是流动的《四库全书》。也有记者说:“今天我们探访解码的不仅是上古的文明密码,更是一个民族对‘我从哪里来’的永恒追问,对‘文明何以存’的深刻回答。”
此刻,我们忽然顿悟:所谓文明,正是一代代人对宇宙、对生命的永恒追问与不懈探索。而女娲山,这座承载着创世神话的圣山,永远是中华文明最本真的起点,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主 办: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 办: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