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6月14日

龙马负图寺:

从河图洛书中 寻找解码文明的密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熊雄 王鹏 杨华 陈光毅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14日     






  六月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涌与黄河水汽交织成氤氲的文明气场。当我们“寻根伏羲”探访团的双脚踏入龙马负图寺略显沧桑的山门时,高温炙烤下的石碑蒸腾起历史的水雾,正以跨越千年的灼热,叩击着热忱探访者的心扉。
  龙马负图寺,这座静卧于邙山与黄河之间,位于洛阳市孟津区会盟镇雷河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后更名“兴国寺”,至今已跨越1600多个春秋。后因“龙马负图出于孟河”的古老传说,正式定名为“龙马负图寺”,并逐渐成为历代帝王祭祀伏羲的重要场所。岁月流转,这座寺院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却始终守护着那段关于河图洛书的神秘传说。随着探访团的到来,图河故道旁的古木更显肃穆,似乎与千里之外天水伏羲庙的苍柏遥相共鸣。
  拜谒始祖:
在洛河的涛声里触摸文明胎动

  走进山门,两侧“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的石碑赫然矗立,它们历经风雨侵蚀,表面斑驳却依旧散发着神圣的气息,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奇。《周易》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根据当地的传说,上古时期,伏羲拓荒开径,东挺中原,在孟津黄河之畔治水,一匹龙头马身、背负“河图”的神驹从波涛中跃出,其身上旋毛呈现的神秘图案,便是“河图”的雏形。伏羲受此启发,推演先天八卦,一画开天,将混沌的宇宙秩序化作阴阳爻变的智慧符号,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根基。
  穿过山门,广场中央的龙马雕塑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座高4米、长6米的神兽,龙头高昂,马身矫健,足踏浊浪,鬃毛飞扬,完美还原了古籍中“马身龙鳞,蹈水不没”的形象。仿佛下一秒它便要腾空而起,重现当年背负“河图”的壮举。站在雕塑前,恍惚间我们穿越了时空,依稀看到伏羲在此处降服龙马,开启华夏文明新纪元的宏大场景。
  沿中轴线前行,我们来到伏羲殿和女娲宫。殿内,伏羲圣像头戴双角,手持蓍草,身披树叶,尽显上古圣王的威严与智慧;女娲像右手托举五彩补天石,石上小鸟栖息飞翔,一派祥瑞,左手则握着抟土造出的孩童,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拜谒完伏羲殿和女娲宫,寺院的核心建筑三皇殿矗立眼前。这座大殿采用“明七暗五”重檐庑殿顶形制,高达21米,气势恢宏。殿内藻井以《易经》“仰则观象于天”为蓝本,绘制着六十四卦方位图与北斗七星,寓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伏羲居中,炎帝、黄帝分列左右,三位始祖并肩而立,气宇轩昂给人以崇高和敬仰感!
天地数理:
藏在黑白圆点中的宇宙星象

  一入寺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探究河图洛书的奥秘。跟随资深讲解员、河图传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淑艳的脚步,我们试图探索天水卦台山和龙马负图寺两者间的关联。王淑艳凭借渊博扎实的历史文化知识,串起了古今文脉延续的时空对话。她指着三皇殿前的青石河图浮雕说:“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是我们先祖的智慧结晶。眼前排列的圆点叫‘河图’,又叫‘龙马负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河图初看似乎极为深奥,实际并不难懂。”她继续讲述道,河图里边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加在一起等于15,这表达了一个总量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维。它们揭示了天地生成之数:一六为水居北,二七为火居南,三八为木居东,四九为金居西,五十为土居中,暗合五行方位与四象星图,宛如一幅精妙的“宇宙星象图”。见我们听得入迷,王淑艳侃侃而谈道:“在河图排列中下面是北方,冬季一元阳气最弱,但一元马上复始;而阳气比较正气,它按正时针转的。接着三阳开泰,阳气逐渐上升。旋转到最上面南方是火,夏天阳气最盛,所以排了九个点,九是阳数的最大数。继续旋转会物极必反,阴气上升。因为阴阳二气,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它们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阴阳互根。”
  而在三皇殿左侧平地上,铺开着洛书的黑白圆点图案,王淑艳讲道:“洛书图案以‘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的九宫格布局,横着加、斜着加、竖着加,只要三个数能连在一条直线上都会是15,是非常奇妙的数理。”
  听完讲解,我们瞬间形成了一个概念:河图,是“万物生长的基因谱”——中央厚土生四方,金木水火相生不息。洛书,是“宇宙运行的平衡术”——九宫飞旋,纵横皆和,15是天地间最稳的“秤”。
  在谈到天水也有龙马从渭河背负河图跃出,伏羲受到启发而演绎八卦,会如何看待这些散落在各地的美妙传说时,王淑艳略加思考说:“宋朝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很多大家,他们各自对河图洛书的理解和研究都是不一样的。宋朝以降,全国各地形成各门各派了,众说纷纭,这说明河图洛书是全民族的,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就如何让河图洛书深奥的理论和当下光大传统文化的期盼相结合的问题,王淑艳说,《易经》——益卦里讲:“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学术研究与探讨,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研究的东西就是无根之木,这便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河图洛籍千秋秘,奇偶阴阳蕴妙奇。”讲解临近结束时,王淑艳总结道:河图洛书不仅是《周易》的源头,也是百科之基。其蕴含的智慧深深影响了中医、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河图中的“等和关系”,也展现了古人对宇宙和谐秩序的深刻洞察。正如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所言:“河图洛书不是神秘符号,而是先民将天象观测、地理方位、物候规律编码而成的‘宇宙方程式’。”
千里文化“走亲”:
焊接卦台山到图河故道的基因链

  探访中,我们发现了明代学者吕坤的题刻:“河洛者,天地之心。”此刻,终于读懂其中的真义——当甘肃天水的卦台山遗址与洛阳龙马负图寺在数字地图上连线,呈现的不仅是黄河“几”字形地理轨迹,更是中华文明从萌芽到成熟的精神弧线。在这条文明长河里,河图洛书既是上古先民仰望星空的智慧结晶,也是今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伦理等全球议题的启示录。从伏羲捻动蓍草推演卦象,到量子计算机解码宇宙规律,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观天察地”的初心与“穷理尽性”的锐气。
  在寺院拍摄时,正巧碰上几位洛阳的历史文化爱好者,听闻我们来自“羲皇故里”,他们兴奋地说:“伏羲文化之根既是天水的,也是洛阳的,两者共同构成伏羲智慧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中华文明共同的根。洛阳和天水,都是伏羲文化的姻亲,我们应该经常走动。”
  已经是寺院清理游客的时候了,我们的探访兴致仍浓,寺院的工作人员不断暗示时间已过,可我们始终不愿走开。此时,斜阳洒下金辉,站在龙马雕塑前我们远眺西北,思绪飞越秦岭抵达渭水之滨。天水卦台山传为伏羲仰观天象之地,山体天然形成的太极地貌与洛阳龙马负图寺的河图浮雕,构成“观天—受图—演卦”的完整证据链。尤其是数字哲学在天水伏羲庙得到具象延伸,庙内六十四卦柏林对应《周易》卦序,与龙马负图寺后天八卦园的卦象陈列形成时空对话,共同确证着河洛文化与渭河文明的血脉同源性。
  如果说,天水是伏羲受河图启示“一画开天”的实证现场,那么洛阳就是羲皇太极八卦“落地开花”的肥沃土壤,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崇高的散播台。
探寻:
是伏羲文化根脉的“双向奔赴”

  听闻我们在洛阳龙马负图寺探访,央视《寻根伏羲》的总策划、文化学者白玮专程赶来,想与我们交流一下。白玮曾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敦煌》《追梦者》等多部重大纪录片的策划、总撰稿。这位多次来天水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和伏羲文化研讨的专家,对天水的伏羲文化遗存烂熟于心。作为总策划,他本人也在拍摄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寻根伏羲》,所以极力夸赞天水市融媒体中心举办的此次“寻根伏羲”大型文化探访活动。他说:“我们都在‘寻根’,什么是‘根’,怎样‘寻’?我认为,这个‘寻’既是物理空间上的探索和寻找,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感悟;这个‘根’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故乡,是我们从古至今的共同信仰,是以阴阳为基石的哲学之根。你们从‘羲皇故里’到‘河洛之源’探访,实际上就是伏羲文化根脉探寻的‘双向奔赴’。”
  关于“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各地有不同的解读,专家众说纷纭。对此话题,白玮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命题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不断演绎的一个结果,首先我们说伏羲,为什么说一画开天是在天水完成的?从卦台山上往南看,山岭的形状就有阴和阳这两个符号的三经线,向北去望渭河水,确实有一个S形的弯。那么,我们再看古籍是怎么记载伏羲画八卦的。他远观宇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也就是说他画图的时候,显然不是从龙马和龟身上看出来的,他肯定是夜观天象,从天地得来的灵感。这是知识体系的一个最早的原型,但是后来确实又存在这两幅古图。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民间慢慢地将它融合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天水的卦台山和洛阳的河洛图,都最早奠定了中国对天地宇宙的一个认知。”
  返回宾馆的路上,夕阳如血,洛水滔滔,有关“寻根”的话题在争辩后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共识,那就是我们寻找的“根”是多地和多元的,是所有中华儿女心中那份对“和”与“生”的永恒追求。我们今天站在龙马负图寺,不仅是在洛阳寻找“河出图”的传奇,更是在印证“羲皇故里”那“一画开天”的智慧流长。渭水与洛河,虽然奔流在不同的土地,却共同滋养了伏羲这位人文始祖,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最古老的“统一场论”——和谐共生,动态平衡!
主 办: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
承 办:
天水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