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里的传统新生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14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6月14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的主题标语,映照着天水这座城市的文化热度。这个仲夏,我市围绕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展开系列活动,既展示着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成果,也让市民游客在烟火气里触摸历史肌理,感受文明传承的生命热度。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从普查到活化的全链条守护
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图片展”正用泛黄的石碑拓片与斑驳的陶片标本,诉说着文明守护的当代实践。这场以“让文物焕发新活力”为内核的探索,从田野普查的脚印到AI动画的光影,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全链条。
“这些新发现的何家沟遗址陶片,纹路里藏着4000年前先民的生活印记。”展览现场,讲解员指着展板上的标本照片向观众讲解道。截至目前,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已走遍全县15个乡镇,调查510处文物点,新发现41处文化遗存,累计行程2.29万公里,采集标本1968件,拍摄照片2.1万余张。其中“茶院禁约碑”的碑文残片,清晰记载着清代村落的契约精神,成为解读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证。
“每一次野外调查都像拆盲盒。”普查队员王莹告诉记者,文物普查纵然辛苦,但当他们在荆棘丛中发现半块带纹饰的陶片时,所有疲惫都值了。这种“考古盲盒”的惊喜,通过展览中的现场纪实照片一一呈现:普查队员蹲在黄土坡上清理陶片的背影、测量遗址方位的特写、整理标本的深夜灯光,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文物保护的艰辛与浪漫。
为了让传统文化贴近生活,我市各级博物馆在遗产日前后推出“线上+线下”社教活动。6月7日,市博物馆举办的“假如文物会说话——AI文物动画制作活动”现场,一群孩子正围着秦公簋文物复制品叽叽喳喳讨论着。
“老师,我想让秦公簋变成会讲故事的老爷爷。”一个小男孩举着画笔兴奋地说。宣教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文物细节、讲解历史背景,孩子们则将文物拟人化绘制成画,再借助AI技术让手稿“动”起来、“说”起来。“孩子通过动画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比课本更鲜活。”家长王女士看着孩子的动画作品感慨地说,“回家后他还一直跟我说秦公簋的历史,这比我给他讲十遍都有用”。
据市文旅局统计,5月下旬至6月底,全市将举办70余场类似的社教活动——张家川县博物馆把“绣里藏珍”活动搬进中城社区,教居民用马家塬遗址纹样刺绣;甘谷县博物馆开展“青铜器拓印体验”,让孩子们用朱砂在宣纸上复刻文物纹饰。“要让文化遗产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扎根生长。”诚如张家川县博物馆馆长谢安珍在受访时所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不仅是对天水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次提升。
“各小组注意,模拟展厅发生火灾,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随着指挥人员一声令下,演练正式开始。5月26日,天水市博物馆的一场实战化消防演练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随着警报声响起,安保人员用防火毯包裹“文物”冲向应急通道,医疗组抬着担架模拟救护伤员,消防队员架设水枪扑灭“火源”——这场涵盖人员疏散、文物抢救等六个环节的演练,让30余名观摩的文物安全工作者捏了把汗。
“文物安全是保护的生命线。”“演练让各单位协作更默契,职工的消防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得到提升。”市博物馆安保部主任雷德延说。此外记者了解到,在麦积山石窟,工作人员还创新使用无人机巡查崖体安全,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洞窟温湿度,让科技为文物安全筑起“智慧防线”。
从武山田野普查的足迹到博物馆里的AI动画,从社区刺绣课堂的针脚到消防演练的警报声,天水正用“普查—活化—安全”的全链条守护,让青铜器的纹路里流淌出现代光泽,让石碑上的刻痕在数字时代重新“说话”。
非遗正青春:
天水技艺的省级舞台绽放
6月10日,甘肃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展演现场,随着清脆的旋鼓声响起,武山旋鼓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挥舞着系满铜铃的鼓槌,鼓面震动带起的气流让悬挂的彩带簌簌作响。在“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甘肃省集中展示活动中,天水20余项非遗瑰宝与全省2200余件展品同台,用针尖上的麦积刺绣、刀笔下的武山玉雕,演绎着千年技艺的青春表达。
活动现场,精雕细琢的玉雕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古韵悠长的旋鼓敲响时节奏明快、气势磅礴;技艺精湛的木雕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惟妙惟肖的刺绣图案精美、立体感强……每件展品背后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诉说着匠心故事。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进行了现场演示制作,让观众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这双麻鞋看着普通,做起来可不容易,得经过十几道工序呢。”甘谷麻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娟一边演示一边对围观的观众说,“现在我们也在创新,加入了一些时尚元素,年轻人也很喜欢”。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在这里,太昊伏羲祭典、秦安小曲和武山旋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着天水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近年来,我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开展了包括非遗名录体系建立、项目资金申报、传承人保护、文化交流和展示展演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令人瞩目:国家级8项,省级73项,市级180项,县级655项。此外,市内共有132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包括6名国家级和5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我们对非遗保护的决心和努力。”市文旅局非遗科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项目,还要让它们融入现代生活”。
科技赋能:
让遗产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当区块链为文物建立数字档案,当VR技术让壁画重焕色彩,当AI让古籍开口言说,天水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独特光芒。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这座历经1600多年沧桑的石窟正面临壁画褪色、塑像风化等多重考验,文物保护难度与日俱增,AI技术的突破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在麦积山石窟,科研团队运用先进分析技术精准检测材料成分,指导修复;新建的天水文旅智算创新中心,依托强大算力,融合AI、超算、物联网和5G技术,实现了壁画智能修复、洞窟实时渲染和环境精准监测……天水正运用科技全面革新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承方式,让古老智慧融入当代生活,续写文化传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省主会场系列活动,于6月14日在天水拉开序幕。活动将紧紧围绕“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这一主题,策划推介2025年全省革命文化主题社会教育十佳案例,组织参观天水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图片展、伏羲功绩图片展、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文物保护法宣传图文展、国保单位图文展等,举办省直、市文博单位文创产品展销等14项活动。活动期间,还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带大家与文化遗产深度对话,感受天水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个仲夏,天水用一场场文化活动搭建起古今桥梁。当孩子们为文物绘制动画,当绣娘的银针穿过时光,当数字技术唤醒千年记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更是一个城市对文明传承的郑重承诺——让历史告诉未来,让传统照亮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