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明根脉 展望时代新篇
——2025年伏羲文化论坛侧记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22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渭水之滨,共话文明薪火;伏羲故里,再续华夏初心。
6月20日,天水师范大学内嘉宾云集,2025年伏羲文化论坛正式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国学精英齐聚古城天水,以“伏羲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深挖伏羲文化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探寻中华文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甘肃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成勇在致辞中说,伏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研究伏羲文化,需植根历史语境与当代实践,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深挖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内核,更要借助新理念新技术,使古老文明向“新”而生,助力地方在文化与经济交融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已经第十一次参加伏羲文化论坛的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张其成此次带来了“从伏羲文化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的发言与思考,深入剖析了伏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根源性地位。他表示:“伏羲画八卦,是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源头,奠定了阴阳中和的文化基因。这种思维与西方的矛盾对立思维不同,强调中正和合,与当下倡导的和谐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独特的文化滋养。”
中国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子第78代传人孔维勤在阐述“新时代伏羲文化的时代意义”时说:“台湾民间对伏羲文化的尊崇从未间断,像一些传统祭祀活动和民间信仰,都体现着对根脉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伏羲文化也是促进两岸交流的坚实桥梁。所以新时代下,我们更应深层次、系统性地去学习、去挖掘、去理解伏羲文化的内涵,让它不仅融入现代生活,还能让更多人真正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故宫博物院太和学者、澳门城市大学研究员赵强在“从卦台山到澳门塔:伏羲‘和合’智慧的跨文明实践”的阐述中,从伏羲文化为何能成为文明对话的“通用语法”、澳门能否成为伏羲文化的“国际翻译官”、如何实现伏羲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传承与融合伏羲文化中的“和合”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范鹏在“伏羲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多维诠释”中,从神话研究、考古研究和神话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源头性影响等方面来解读。他认为,伏羲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影响力在天水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得以体现。
论坛中,专家们还围绕“卜卦起源与天水考古”“伏羲文化传承创新与新时代‘山海经’”“伏羲文化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伏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等丰富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将伏羲文化与现代教育、文旅产业、科技创新等相结合,探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整个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收到论文124篇,涵盖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伏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素材与理论支撑。自1992年以来,伏羲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24届,累计邀请19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征集优秀论文980余篇,成为传承弘扬伏羲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