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26日
□冯淑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于持续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深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成败。认真抓好新修订《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必须要传承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提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螺栓。
勤俭节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纵观中国数千年王朝盛衰更替,有以谨身节用而安邦兴国者,也有贪图奢靡享乐而导致人亡政息的。节俭既是个人修身之法,也是国家治理之道。《尚书》记载,舜赞美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伊尹告诫太甲“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提出勤俭关乎国本的思想。孔子将“节用而爱人”视为治理千乘之国的措施。俭能兴业亦可远祸,如果穷奢极欲,则必然招致灾祸,带来资源缺乏甚至枯竭的风险,也会诱使民众作奸犯科,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正如《群书治要·晋书上》所说:“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节俭能够成事,奢侈必致败亡,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由此可见,勤俭已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涵养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从毛泽东同志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不懈纠正‘四风’”,我们党始终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党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号召“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和平建设时期,我们提倡“勤俭是个传家宝,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坚持“要勤俭办一切事情”。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不仅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抵制住了各种侵害和腐蚀,而且还净化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灵魂,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井冈山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西柏坡赶考的“六条规定”,再到党的十八大后出台的“八项规定”,正是始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厉行节约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政机关是全社会行为和道德风尚的标杆,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以“紧日子”保障“好日子”,勤俭办事、强化约束、严控支出,精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立足群众所需所盼所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决定等重大事项时力戒大手大脚、寅吃卯粮,要从严控制装修楼堂馆所、改善办公条件、装饰公务用车、举办节会庆展等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民生实事上,努力为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常态化坚持、长效化提升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党的新风正气,真切体验可感可及的民生实惠。
(作者系市委党校工商与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