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5年06月26日

深挖制度优势富矿 厚植厉行节约效能

——推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落地见效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26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优良作风。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再次敲响作风建设的警钟,彰显了党中央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的坚强决心。将《条例》蕴含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仅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一、筑牢思想根基,以教育引导凝聚共识
  强化作风建设教育是培育节约意识的关键路径。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深度融入作风建设教育体系,与党史学习教育、廉政教育等有机结合、同频共振。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系统回溯党在革命时期“红米饭南瓜汤”的清贫坚守,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奋斗历程,改革时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创业精神,让党员干部从历史纵深中感悟艰苦奋斗是党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宝。在廉政教育中,聚焦近年来违规公款吃喝、豪华办公用房等典型案例,以案例剖析会、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中筑牢思想防线,切实将节约意识转化为抵制奢靡之风的行动自觉,在党政机关内部构建崇俭尚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新格局。
  二、织密监督网络,以刚性约束保障执行
  健全监督机制是确保《条例》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只有让监督“长牙”“带电”,才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加强部门协同监督是构建监督合力的核心举措。要建立健全监督协调机制,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工作中的职责分工,通过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无死角的监督网络。要定期开展联合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严肃处理,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监督威慑力,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创新监督方式方法,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党政机关经费支出和公务活动监测平台,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经费支出异常波动、公务活动超标准等潜在浪费问题,实现监督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的转变。同时,要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开通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举报热线,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处理,并严格保护举报人隐私,对经查实的有效举报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三、优化利益协调,以科学施策化解阻力
  推进《条例》落实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利益调整,只有妥善化解改革阻力,才能确保制度顺利实施。针对因制度落实可能涉及利益调整的问题,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是争取理解支持的有效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担忧;组织政策宣讲团深入基层单位,面对面讲解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内容;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文章、短视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合理制定过渡措施是减少改革阵痛的重要保障。对于因制度执行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的部门和个人,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过渡措施。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为例,对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后工作人员的出行问题,一方面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增加通勤班车频次,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出行需求,合理发放交通补贴,确保其工作不受影响。在办公用房清理腾退工作中,对于暂时无法安置的人员和物品,制定临时过渡方案,提供临时办公场所和存储设施,帮助其平稳过渡,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作者系市委党校信息技术部图书资料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