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勤俭节约美德 反对铺张浪费之风
天水日报
2025年06月26日
□刘斌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倡导的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并指出这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党政机关在节约资源、反对浪费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勤俭节约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在新时代背景下,厉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必须从思想、制度、监督等多方面入手,强化思想引领、健全制度保障、创新监督方式,综合施策,确保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落到实处。
强化思想引领,树立节约新风尚。加强思想教育是落实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举措。一是深化宣传教育。通过理论学习、主题党日、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警示教育等多种方式,系统阐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解读国家关于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部署,剖析铺张浪费的危害性,并通过选树节约标兵、曝光反面典型、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增强宣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二是强化实践养成。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增强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严控“三公”经费和办公能耗,推行绿色采购和无纸化办公,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家电、节水器具,鼓励旧物循环利用,抵制过度包装和奢侈消费。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标准,探索建立针对浪费行为的有效惩戒与鼓励节约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应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节约要求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环节,通过思想浸润、行为引导、制度保障的协同发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约、践行节约的新风尚。
健全制度保障,构建节约新机制。打造科学完备、执行有力、闭环管理的制度体系,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供坚实支撑。一是着力精进与优化制度体系,筑牢规范根基。要深刻认识制度作为行为规范的根本属性,必须紧扣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条例》的配套制度建设,不仅要细化原则性规定,更要提升其操作性与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单位、部门职能特点,量身定制差异化的实施细则,确保制度能精准落地、切实管用。二是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与效能,确保令行禁止。必须构建严密高效的执行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制度沦为“稻草人”或“橡皮筋”,综合运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动态化监督,及时发现执行偏差、纠正落实不力的问题,严肃处理有规不依、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各项节约要求不折不扣地传导至末端、转化为实践。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与问责机制,形成闭环驱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其关键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范畴,对资源浪费严重、制度执行不力的单位或个人严肃追究责任。通过考核的“指挥棒”和问责的“紧箍咒”,激发内生动力,压实各方责任,逐步构建起制度设计、刚性执行、严格考核、严肃问责的运行机制。
创新监督方式,打造节约新格局。要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技术驱动、多元参与、机制完善的现代化监督体系,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深化技术赋能,打造智慧监督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资源消耗关键环节的反对浪费信息化监督平台。二是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协同共治网络。打破监督主体单一的局限,大力引入并规范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监督机制,借助其独立性与专业性提供客观评价。同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举报投诉平台,鼓励公众随手拍、随时报;完善举报信息核查与反馈流程,并对查实的典型浪费案例进行适度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社会舆论压力。三是完善运行机制,夯实长效监督根基。建立健全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制度与人身安全保护机制,明确保护主体、程序和责任,切实消除举报者的后顾之忧,激发其“吹哨”勇气。建立监督效能评估与动态优化机制,确保各项创新举措能持续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通过技术、社会、机制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监督新格局,确保节约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作者系市委党校行政处图书资料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