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案件+调解”一案巧解“千千结”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03日
本报讯【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裴婷婷 张雷】“法官,我的地租出去了,钱却拿不到,这可怎么办?”近日,63岁的村民颉某来到甘谷县人民法院姚庄法庭寻求帮助。
原来,颉某在2010年将2亩土地租给姚某用于规模化种植苹果,本想着土地流转出去既能收租金,又能解放劳动力。然而,近几年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姚某的果园经营困难,租金一拖再拖,甚至无力继续承包。
翻阅案件资料时,姚庄法庭办案人员敏锐察觉到姚某可能还承包了其他人的土地,也许涉及更多农户。经过调查走访,办案人员果然有了新发现,不仅颉某,还有59户农户同样被姚某拖欠土地租金。
“颉某个案的背后,潜藏着同一主体、同一类型纠纷,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诉讼。”“苹果园涉及农户数太多,若多名农户提起诉讼,后期会涉及60户农户土地的返还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果园实际经营情况,这关系欠款能否执行到位。”……姚庄法庭针对这起案件的研判分析会议及时召开,大家围绕颉某一案及案件潜藏的群体性纠纷和后续风险进行了分析研判。
会后,姚庄法庭第一时间成立由镇司法所、村委会、人民调解员等组成的工作专班,快速启动多元解纷机制,在走访涉案农户,安抚情绪,进行法律咨询和引导之余,及时联系姚某,催促其尽快支付拖欠租金。在案件相继起诉至姚庄法庭后,工作专班考虑到这批案件为系列案,若同时推进审理,较难“一揽子”解决。为此,决定选取事实相对清楚的颉某一案先行调解。
思考再三,工作专班决定首先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对双方进行利弊释明。工作专班耐心对双方当事人沟通劝导,提示尽快让土地重归农户,减少空置损失,说服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回到解决问题的谈判桌。从“背对背”到“面对面”,双方终于就合同解除、租金支付问题达成一致。
颉某一案调解生效后,以“首案”为标杆,专班人员分为三组,分别与案件当事人进行沟通,最终其余59件土地租赁案件也在一周内调解完毕。在制作调解方案时,专班一方面顾及60户农户的整体利益,详细制定了60户农户土地租金的付款方案。另一方面,考虑到姚某的实际付款能力,将诉讼、执行风险特别是“执行不能”风险告知农户,引导农户们合理追究赔偿金额。同时,为加快土地返还进度,及时组织将土地整体返还农户,避免了一家一户交接时的烦琐。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枫桥经验”在基层法庭的生动实践,甘谷县人民法院将持续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让“审理一案、化解一批、治理一片”的成效辐射更广,努力把人民法庭打造成司法办案最优单元、基层治理前沿阵地、司法为民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