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四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版三版

返回 2025年07月03日

全民反诈任重而道远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03日     


  □王惠玲
  电信网络诈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层出不穷的诈骗案件在曝光之后,又总让人震惊于骗子的手段之狡猾、危害之巨大。虽然对骗子的行径人人喊打,法律层面的打击力度也一直在加强,但诈骗分子却总能屡屡得手,究其原因,除了骗子的诈骗手段日益翻新之外,受害人警惕性不高、防范不力也是其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全民反诈、天下无诈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提升和高科技手段的推广应用,尤其是AI技术被滥用为犯罪工具,使得诈骗分子骗局越做越精细,其源源不竭的“创新力”更是令人震惊。从刷单返利到AI换脸,从虚拟投资到冒充公检法,诈骗分子一直在不断地翻新话术、升级技术,除了将黑手伸向学生、宝妈、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外,甚至不时还有企业高管等精英人群相继落入骗子的骗局。很多案例的受害人动辄损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尤其是一帮骗子组团,为受害人“量身定制”骗局的“杀猪盘”,在案件侦破之后更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不要以为自己在面对骗局时就能全身而退,如此高明的手段只是没用在自己身上罢了!
  一边是屡查屡出的诈骗案件,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反诈宣传,但时至今日,公众对诈骗分子的防范意识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有些人总是存有侥幸心理、抱有盲目的自信,面对“免费送装备”“内部门票”等诱惑时,依然会轻易点击骗子发送的陌生链接、扫描非正规二维码;一些中老年群体对新技术风险一无所知,误将屏幕共享视为“正规操作”,导致银行卡被远程操控转空;更有甚者,明知“两卡”出租出售违法,仍为蝇头小利铤而走险,最终沦为犯罪帮凶。
  当下严峻的反诈形势证明,反诈绝非一人一城之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打好这场持久战。除了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行动,金融部门强化账户管理,社区、学校、企业更需将反诈纳入日常教育,通过案例解析、模拟演练提升识别能力。同时公众也应主动在手机上安装反诈工具、关注官方反诈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防诈提示,并养成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的习惯,也不轻信所谓“安全账户”“系统维护”等话术,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报警。
  归根结底,全民反诈是一场关乎每个人财产安全的持久战。短时间内,诈骗分子不会停下脚步,公众当然更需筑牢长久的安全防线,才能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上风,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