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访古:
探寻诗圣魂韵,承续文化薪火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05日
六月的中原大地,火伞高张。然而,这赫赫炎炎却无法阻挡我们对诗圣杜甫的虔诚敬仰,更无法熄灭我们一行探寻其文化踪迹的热情。踏入河南省直管县级市巩义站街镇南瑶湾村,融入这方孕育诗圣的神奇土地,我们试图以双手触摸历史的温度,钩沉杜甫诗歌背后那深邃的精神世界,采撷诗圣童年的花样年华。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熊雄 王鹏 杨华 陈光毅
杜甫故里背靠笔架山,前临界泗河。还未迈进大门,“杜甫故里文化园”七个擘窠大字便赫然入目。两侧门柱上是由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精确地概括了杜甫的创作成就及诗歌的人民性,可谓是切中肯綮。这短短十四字,瞬间将记者带入那个充满诗意与沧桑、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让我们领略了杜甫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以笔为剑,书写着时代生活的波澜壮阔。
进入大门,一尊高大的杜甫雕像映入眼帘。杜甫身着长袍,衣袂飘飘,似有清风拂过;面容清瘦,却透着坚毅与执着;目光深邃而凝重,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凝望着远方的山河,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滔滔江水,在眼中奔涌。盘桓在雕像下,我们不禁思接千里,想起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尤其是他流寓天水秦州的那段岁月。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的烽火尚未熄灭,战乱如恶魔般肆虐着大地。杜甫为避战乱,携家带口,翻越莽莽陇坂,踏上了前往秦州的艰难旅程。在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上,他虽生活困苦,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却如一只在暴风雨中依然高歌的夜莺,创作了一百多首作品。秦州的山川城郭,如一幅雄浑的画卷,在他眼前徐徐展开;风土人情,似一首悠扬的乐章,在他心中奏响。这一切激发了杜甫无尽的创作灵感,他用敏锐如鹰隼的笔触,表达了忧国之思“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也倾诉着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读来令人动容,仿佛能听到他心中那沉重的叹息。他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沧桑紧密相连,用诗歌记录下历史的印记,使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成为反映那个动荡时代的珍贵史料。
沿着诗圣大道前行,道路两旁都是各种材料、各种样式和各种书体呈现的杜甫诗歌,宛如一条璀璨的文化星河,格外夺人眼球。从早期充满壮志豪情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豪情壮志如熊熊烈火,燃烧着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到历经沧桑后沉郁顿挫的“三吏”“三别”,那沉痛与悲愤如惊涛骇浪,拍打着人们的心灵。这些诗歌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也展现了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还有王铎草书杜甫诗长卷,那灵动的笔触,如行云流水,与杜甫的诗作相得益彰,一如历史与艺术的完美交融,备受瞩目!
移步秋兴八首广场,高水准的雕塑和壁画宛如一扇扇时光的窗户,生动地展现了杜甫创作《秋兴八首》时的情景。这组诗作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彼时他已远离家乡多年,如一只失群的孤雁,漂泊之感、思乡之情愈发浓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能看到杜甫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流淌着思乡的泪水。能感受到他那颗眷恋故土、忧国忧民的心在跳动,如同一颗炽热的星辰,在黑暗的夜空中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走进诗圣堂。堂内上方,杜甫的汉白玉坐像沉稳肃穆、栩栩如生,宛如杜老先生就在眼前。头顶是“诗圣千秋”的匾额,它承载着对杜甫的至高礼赞。“诗圣”是对其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的尊崇,杜甫以笔为剑,书写时代沧桑,心系苍生疾苦。“千秋”寓意其影响跨越漫长岁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永恒的闪光点。周围陈列着他的诗作及生平介绍,那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片,仿佛是历史的音符,奏响着杜甫生命的乐章。在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他不仅描绘了个人的命运,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那孤独凄凉的身影;更反映了时代的脉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是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揭示。他那份心系苍生的情怀,穿越千年,依然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走出诗圣堂,便是淳风阁。阁内展示着与杜甫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场景,那一件件古老的器物,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遥远而又真实的时代。从这里,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明白了他的诗歌为何能如此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种种问题。他的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光明与黑暗;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下人民的欢乐与痛苦。
不经意间,我们来到笔架山。这座山虽不高,却是杜甫童年读书嬉戏的故地,是承载诗圣年幼记忆与文学启蒙的精神家园。三峰并峙形似笔架,苍翠的山峦间,仿佛还回荡着少年杜甫吟诵诗篇的琅琅书声;嶙峋的怪石旁,或许曾留下他构思诗句的稚嫩身影。这里的每一缕山风,都诉说着千年前那个胸怀壮志的少年,在此汲取自然养分,孕育出日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才。站在笔架山上,俯瞰整个杜甫故里,那错落有致的建筑,那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都在诉说着杜甫曾经在此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着一位伟大诗人的初心萌芽与成长足迹。
随着人流,我们踏入了杜甫故里的核心区——杜甫诞生窑。就是这个再普通不过的黄土窑洞,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唱响了一声盛唐的初啼。据说,杜甫青少年时期,享受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凡的天赋,好学之态如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生机勃勃。七岁时,杜甫便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那稚嫩的笔触下,已然流露出对高洁品质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彼时的他,心中怀揣着远大的志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君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明君,让社会风俗变得淳朴善良,这份豪情壮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同时,我们看到少年时期的杜甫,也有着顽皮活泼的一面。“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种童年的纯真和欢乐,与他后来诗歌中展现出的沉郁顿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杜甫。
那简陋的环境,仿佛是历史的画布,还原了杜甫出生和成长的环境。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用诗歌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那窑洞,是文化的摇篮,是诗歌的源泉,沉淀着杜甫从懵懂少年到一代诗圣的成长历程。
然而,命运的齿轮就是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唐乾元二年,源于对乱世的深切忧虑与对苍生苦难的感同身受,杜甫毅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自中原老家举家西行,踏上通往秦州的漫漫征途。抵达秦州后,杜甫面临着严酷的生存困境。他栖身于简陋的茅舍,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甚至不得不亲自采药、拾橡栗以维持生计。正是在秦州艰难窘迫的生活,让杜甫的诗歌风格愈发沉郁顿挫,艺术手法也更加炉火纯青。
踏出杜甫故里,心潮难平,忆及诗圣流寓秦州之艰难,更觉其精神之可贵!杜甫从“山河四塞、巩固不拔”的巩义出发,一生颠沛流离,却从未放下对家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用诗歌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尤其令人刻骨铭心的是,流寓秦州时虽身处困境,杜甫却以如椽巨笔,将时代疮痍、百姓悲苦化作不朽诗篇。那一首首诗作,是他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是心系苍生的真情流露。他如此伟大的人格力量,像熊熊烈火,点燃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激情与斗志。我们当以诗圣为榜样,在时代的浪潮中,不畏艰难险阻,以笔为刃,书写正义与担当,用行动诠释对文化的传承、对社会的贡献,让诗圣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