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4版:日版四版

返回 2025年07月05日

在吴砦,触摸八百年烽烟

——市诗歌学会吴砦古城文化采风侧记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0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6月26日,渭河峡谷的晨雾尚未散尽,天水市诗歌学会的文化采风团已踏上了探秘“悬崖上的抗金古城”——吴砦的旅程。这座由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修筑的军事要塞,历经八百六十余年风雨,如今仍以苍劲的姿态矗立在甘陕交界的崖壁之上,等待着诗人们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清晨7点半,采风团的车队从市区启程,两小时的车程后,北峪吊桥的铁索在渭河谷底发出沉闷的轰鸣。作为吴砦人,同行的汪成保热情地为采风团当起了向导。
  “这座渭河吊桥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50年过去了,吊桥几经维修保护,至今仍是村民出行的要道。”刚一下车,汪成保便讲起了北峪吊桥的历史,“北峪吊桥原来叫‘安定团结桥’,据村里的老人讲,由于当时的渭河渡口南面是甘肃管辖,北面是陕西管辖,两省间群众经常因为渡船闹矛盾,所以吊桥建成后命名为‘安定团结桥’,从此也真正架起了陕甘两省之间的友谊桥梁”。
  采风团一行边听讲解,边缓步踏上北峪吊桥,随着步伐的前行,桥身轻轻摇晃,仿佛在与过往的历史对话。行至吊桥中部,众人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凭栏而立,目光投向脚下奔腾的渭水。就在这时,从远处驶来的火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火车在渭河谷地的轨道上缓缓行驶,汽笛声在山谷间回荡。顺着火车行驶的方向看去,火车、吊桥及周边风光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和谐画面。
  告别北峪吊桥,采风团来到位于太碌村的县级文保单位柏林观。据柏林观负责人介绍,柏林观又称“铁瓦寺”,因观东面山坡的柏树林而得名,但又因观内留存有一块造于万历十一年的铁瓦,所以最早叫作“铁瓦寺”。
  步入观内,蔚然古风袭面而来。左边院落是一方面积不大的四合院,里面分布着玉皇阁、圣母殿、天王殿等古建。一墙之隔的右边院落内,入眼是一棵挺拔而立的两百年古松和一座两层古朴陈旧的戏楼,戏楼上书“铁柏艺苑”。据负责人介绍,舞台题字是由国防大学少将胡爱祖所题写。
  环顾四周,斑驳的墙体与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往昔香火的鼎盛。青年考古学者王太职被玉皇阁满墙的玉皇像深深吸引,驻足凝视,眼神中充满了专注与敬意。“这些玉皇画像精致细腻、神态各异,有的威严庄重,有的慈眉善目,每一尊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端详许久后,王太职说,“柏林观虽几经变迁,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依然保存完好,实属不易。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行,采风团还顺道在让诗人周舟大呼——“借大家的东风,我还回了趟老家”的陕西西大门建河村走了一遭。“你别看太碌村与建河村只一河之隔,但如果是在以前,那可是要收长途话费的。”汪成保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大笑不止。
  嬉戏谈笑间,吴砦古城在正午的阳光中展露真容。这座由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修筑的古城,距今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曾是陕甘渭河峡谷之间的咽喉要塞。站在古城的城墙上,望着四周的山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作家丁永斌激动地说:“吴砦古城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南宋时期的军事防御思想。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堵墙,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痕迹。”
  最令采风团振奋的,当属由三岔镇众乡贤筹资兴建的吴璘雕像,即将在吴璘广场落成。诗人丁念保表示:“这座雕像的落成,将为吴砦古城的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随后,采风团一行先后来到吴砦城隍庙、三岔厅遗址、吴砦古城南城墙遗址等地,这些丰厚的文化遗存如书页般在大家面前一一展开,展现出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吴砦初级中学,文化采风团一行不仅探寻了吴砦古城南城墙遗址,更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百余本精选书籍及篮球、排球等体育用品。
  当日,校园内洋溢着喜悦的气氛。采风团成员将承载着他们关爱与期望的书籍一一交到孩子们手中。翻阅着新书,孩子们兴奋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作家、诗人雪潇更是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他微笑着坐在树下为孩子们签名,每签完一个名字,都会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稍作休息,午后的采风行程转向了自然秘境。车行至佘家门村,但见两岸青山如黛、溪流潺潺,采风团一路寻访,不仅目睹了44个明清古栈道遗址孔洞,还在碧峪沟口发现了镌刻着“嘉庆三年”开山纪事的摩崖石刻。更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巨石之上,书法家毛惠民的题字,与峡谷中流淌的清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山水人文画卷。在森林公园的幽深峡谷中,采风团的诗人们循着潺潺溪流渐行渐远。当溪流隐入山石之间,他们驻足凝望,只见云雾自谷底升腾而起——此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已然成为他们最真切的体悟。丁念保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引吭高歌,那回荡在山谷间的悠扬旋律,为此次采风活动增添了几分别样的色彩。
  采风之旅的最后,大家来到了位于佘家门村的碧玉书苑。精雕细琢的匾额上“碧玉书苑”四个字古拙厚重,透出一种光润之气。书院内,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两排倚墙而立的书架,近万册书籍于架上整齐排列,在午后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泡好茶水,大家依次落座,话题渐渐如水波般自由漾开。大家谈论着旅途的见闻,仿若乡野草木的清新气息还未散尽;随即又转而谈到风物民俗,那些质朴憨厚的笑容顿时在言语里浮出水面……
  与采风团一起参与下午采风活动的驻村第一书记康兴有,在谈及此次文化采风活动时感慨万千。他说:“这场文化行走,让诗人们在吴砦古城的砖石草木间,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为天水的文化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夕阳西下,一天的采风活动虽已落幕,但“吴砦风云”微信群里的诗意仍在流淌。丁念保、雪潇、苏敏等诗人、作家的采风成果跃然纸上,看着那些字句,记者知道,吴砦古城那些被唤醒的故事,正随着诗人们的笔尖,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