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7月10日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四维路径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0日     
  □马奇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开篇的作风建设“第一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2025年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再次彰显了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坚定决心。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关键节点,如何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化为习惯、形成自觉,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必答题。
  以制度为纲,构建常态长效的作风治理体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于制度保障。近年来,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将“软要求”转化为“硬约束”。同时,制度的刚性还需科技赋能,不断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推广“互联网+监督”平台,建立快查快办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公车使用、公务接待等数据,对发现的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实现精准打击。实践证明,只有将制度设计与技术监督相结合,才能织密作风建设的“天罗地网”。
  以问题为靶,精准纠治顽疾守护群众获得感。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切口”破题,在查摆问题上动真碰硬。当前,“四风”问题呈现隐蔽化、变异化趋势。例如,有的干部“不吃公款吃老板”,有的以培训之名行旅游之实,还有的搞“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等。对此,必须分级分类精准施策。一是严查享乐奢靡。截至今年5月,全国查处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吃喝等问题占比超70%,中纪委连续140个月通报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二是根治官僚主义。要聚焦“关键少数”与重点领域,开展靶向纠治,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强化监督问责。三是破解民生痛点。民生痛点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福祉,要因地制宜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总而言之,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需紧盯“关键少数”与民生末梢,以“解决一类问题”实现治理升级。
  以文化为魂,从文化根脉中培育清正党风政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作风建设的内生动力。要注重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的廉洁因子,打造廉洁教育基地,全面激发廉洁文化生机活力,推动党员干部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血脉,让清风正气浸润人心,永葆清廉本色。文化滋养还需榜样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考察调研轻车简从,灾区慰问直奔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无我”境界。这种以上率下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党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自觉,让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焕发新活力。现实表明,推动清廉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注重以廉育人,做到见贤思齐,知行合一。
  以发展为本,以优良作风护航中国式现代化。作风建设常态化绝非孤立的政治任务,而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获得感、发展凝聚力的提升上。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到纠治“会所里的歪风”,从破除特权思想到为基层减负增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管党治党的“金色名片”。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尤需以作风攻坚推动发展攻坚。中央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只有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才能为“十五五”规划开局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新征程上,从“徙木立信”到“化风成俗”,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落实,是一场贯穿始终的初心叩问。唯有以铁规矩涵养新时代清风正气,方能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为民族复兴注入更多清风正气。
   (作者系甘谷县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