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韵唱千年
匠心薪火传□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胡晓宜 熊雄 王鹏 陈光毅 杨华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2日
6月10日上午,在热心人、济宁市伏羲文化专家黄艳生引领下,记者一行人踏上前往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的征程,开启了一场对伏里土陶这一珍稀民间艺术的深度探寻之旅,也架起了天水伏羲文化与枣庄伏里土陶之间文化对话的桥梁。
伏里村,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落,却因伏里土陶而闻名遐迩。考古学家依据1992年在伏里村北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建新遗址”所出土的大量陶器,证实伏里土陶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5600年历史。2006年,伏里土陶被列入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年又分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项殊荣,山亭区文化馆更成为其保护单位。
来到伏里村的村广场附近,一块巨幅广告牌上“伏里土陶”四个大字鲜明入目。走进一家农家院落,仿佛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土陶发展史,这里就是伏里土陶代表性传承人甘言地的土陶艺术品制作间。揉泥、拉坯、雕刻,各个工种的师傅们正在忙碌着。女工艺师的指尖在泥坯上细心游走,勾勒着图腾。陶轮飞旋的嗡嗡声里,布满茧纹的手,正把陶泥揉抟成伏羲氏的蛇身,未干的泥浆沿着案板滴落,汇入满地交错的龟裂纹路。木架上,新塑的八卦纹陶鬲似乎还冒着青烟,依旧能嗅出泥土的芬芳。
黄艳生介绍说,伏里土陶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形制、汉代和南北朝浓郁的风韵、明清吸收其他姊妹艺术长处的印痕,是山东土陶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被专家誉为“流传于地面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它有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目前已发展到200多个品种,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先人的智慧。
在伏里土陶的传承与发展中,甘言地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1976年6月,他出生于伏里村制陶世家,自幼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对土陶产生了浓厚兴趣。本科美术专业毕业的他,后师承天津画院雕塑家杨溢门下,在继承现代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对传统艺术加以创新。
甘言地以当地特产的各种泥料、釉料为原料,传承制作的伏里土陶产品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专家的认可,成为远近闻名的“制陶能手”。其作品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和国际级展览会,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日本玩具博物馆、日本人型玩具学会等国家和地区专业博物馆收藏。其代表作品有《伏羲系列》《金蟾系列》《陶鬶系列》《民俗系列》《仿古系列》等。1997年,他成立了伏里土陶艺术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有传统手工艺的制陶艺人6位,学生15名,为伏里土陶的传承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
然而,此次采访过程中,甘言地因出差未能与我们见面,他的爱人田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田华谈起丈夫对土陶艺术的热爱,以及严谨认真做好工艺品的感人精神时,眼中满是自豪与敬佩。她讲述着甘言地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为了一个造型反复琢磨,为了寻找最合适的泥料和釉料走遍齐鲁大地。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让我们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天水,作为伏羲的诞生地,是伏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而枣庄的伏里土陶,虽起源于不同的地域,但同样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在某种程度上与天水的伏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伏羲文化强调的创造、包容、和谐等精神,在伏里土陶的创作与发展中也有所体现。伏里土陶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这种包容与创新的精神与伏羲文化所倡导的智慧一脉相承。同时,伏里土陶作为民间艺术,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与伏羲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紧密相连。
当记者一行人离开伏里村时,特意挖了一袋土陶所用的泥材料,准备带回天水。这一袋泥材料,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载体,更是天水与伏里之间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象征。其承载着伏里土陶的历史与文化,也寄托着两地文化在伏羲文化框架下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临行话别,黄艳生说道:“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山东有着伏羲文化积淀的地方和天水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伏羲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