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7月12日

泥土里的千年碎片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2日     


屋 檐 下
秦州
·文物普查散记之十六·
  暮春的风裹着麦香掠过田埂时,我们的胶鞋陷进湿润的田土——武山县兰家屲遗址的二次复查,就在这样带着潮气的午后开始了。村干部早已等在路边,在他的带领下,普查队员们开始在该遗址附近寻找标本,这也是我们最期待、最快乐的事情了,大家一个个睁大眼睛四处“寻宝”。
  我蹲下身子,指尖触到了一块棱角分明的硬物,拨开枯黄的草茎,一片灰红色的陶片出现在眼前。它的边缘直对着苍穹,宛如一只半垂眼睑的眼睛,在岁月中凝视,千年的釉色依旧鲜明,仿佛未曾干涸的时光记忆。蹲在田垄间,我慢慢收集起这些时光的碎片,裤脚沾满泥点却不自知。
  “大家快来,这片地里有好多陶片。”此时,只听一位队员大声喊道。我们赶紧凑上去,只见真的好多陶片。大家低着头就像捡珍珠一般,大大小小的陶片,有灰色的、褐色的,提着标本袋装个不停。这些陶片形状各异,却都带着相同的泥土气息。用指尖抚过某一陶片的断口,那粗糙的触感顿时让人想起岁月的褶皱——原来,历史从来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这些沉默的碎片,是掌心的重量,是泥土里沉睡千年的呼吸。
  村干部告诉我们,往上面再走走,还有很多的陶片。我们紧随其后,跟着他在田间地头仔细寻找,果然又发现了许多埋藏在地表的陶片。队长说道:“这是齐家文化陶片,今天真是太好了,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寻到了标本,很多时候寻找一个多小时都未必能找到,真是太感谢您了。”说话间,他已伸出沾满泥土的双手,向村干部表示感谢。
  当大家把所捡拾到的陶片聚放在一起,深入探讨、解析每件陶片遗存的文化价值时,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某个清晨的场景:或许是个穿麻布衣的匠人,在土窑前摔打泥团,指尖的纹路印进湿润的陶坯;又或许是位农妇,用粗陶碗盛着新麦熬的粥,碗沿的缺口是磕在灶台角留下的印记。这些碎片曾是完整器物的一部分,盛过晨露、装过粟米,也曾被丢弃在沟渠里,被泥土层层包裹,直到今日才重新遇见天光。
  此行,我们还去了梁家沟堡址,该堡址保存较为完整。大家在现场相互讨论着,根据现场信息,初步判断该堡址是建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应该是山寨,而不是堡址。对于堡址的普查还是比较麻烦的,要打多个点,拍不同的照片,还得丈量其尺度、厚度等,但轻车熟路的我们,不多时便完成了该处的普查任务。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