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7月12日

轩口窑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2日     
  □ 苏敏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人类终极哲学命题。华夏民族是哪里来的,是史学命题。
  东方泱泱大国,发源和发展离不开三条江河,黄河、长江、珠江。三条大河中,黄河文明尤为古老,黄河干流出兰州以“几”字形拐向大漠少人区,恰好支流渭河弓弦一般担负起主流孕育文明的使命。渭河也是从进入天水段开始,告别陇中甲天下的贫瘠,进入宜居宜业、宜建家园的天选之地。所以众多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都证明,渭河陇右段及支流是华夏文明的产床和摇篮。渭河的支流葫芦河孕育了伏羲女娲始祖文明,大地湾史前遗址给了其真实物证。向东不远处,渭河的又一条支流牛头河也孕育出了伟大的轩辕文化,在清水县城泰山庙塬、李家塬、永清堡遗址等处,出土了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矛、石铲、穿孔石斧、三孔玉刀、玉璜、陶器等遗物。
  要想凭着传说、几件出土文物和后世文字记载,来觅寻、断定五千年以前的人与事,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在清水县城以北的李崖村轩口窑自然村,紧挨秦戎文化重要遗迹的上邽古城边上,有一面20米高的土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几口看似普通的窑洞里,发现了齐家文化陶片遗存,说明早在夏朝,这里就已有祭祀活动。千百代口耳相传这几口窑为“轩口窑”,即轩辕黄帝幼年随母亲生活的地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立十中因战乱迁至清水办学,其校歌唱道:“渭水之湄,关山之阳,是伏羲的故里,黄帝的家乡”。另据十中学子回忆录记载,当时在县城几里外的轩口窑还能见到古老的壁画,可见百年前这里就是一处纪念轩辕的重要古迹。1962年,省县两级革委会联合将轩口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评定,考虑更多的应是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说轩辕出生并生活在黄土窑洞里,这点我信。我们的祖先,大多居住在或天然或人工开挖的窑洞里,这是不争的事实。黄河、渭河流经的黄土高原面积高达63.5万平方公里,这片神奇的土地是老天爷赐予中华民族的生存宝地——不仅土质肥沃易于开垦,独特的土层竖向纹理更便于打窑,加上中东部温带季风区不干不湿的气候,十分适宜人类的生存生产。黄皮肤、黑眼睛的轩辕黄帝,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从黄土窑里钻出。他捏土制陶、夯土筑墙、伏地而种,与黄土共存共生,以谷子、小米等黄粮为食。这种与黄土的深厚羁绊延续至今——父辈们离世后,亲人会为其覆上几捧黄土,起土丘,而后在每年清明时节围着黄土堆扫墓祭奠。
  伏羲早于轩辕,轩辕继承伏羲之遗志,组织民众大力发展生产,缝制衣冠,建造舟车、研制音律、创建医学等,更带领部落走出发源地,通过文治武功,统一华夏各部落。在征服东夷、九黎族等部落后,成为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三皇中的“人皇”。传说:因其以土德称王,而土色尚黄,故称作“黄帝”。
  轩辕之后,秦人也在清水流域发迹。他们最初奉周天子之命在此牧马,后因功勋卓著获封领地,继而翻越巍巍关山,一步一步茁壮发展,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完成对六国的征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回望历史,当年轩口窑中那一把松明子的火光,婴儿初临人世的第一声啼哭,以及窑门前延伸出的少年足迹,都成为圣者降临的永恒印记。沿着其脚印,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实在不可小觑!
  现在的轩口窑,几十户村民悉数搬至山下的新农村。洞下唯余一座朝北而立的背身砖屋,正对一方低矮香案。抬眼望去,崖上两层窑洞共九孔,下层可攀缘而上,内设神位;再上一层则陡峭无路,更显神秘如宿神。更令人称奇的是崖顶有一丛龙瓜,绿叶生荫似华盖,果实累累垂半空,为这方圣地平添生机。
  站在崖头,县城近在眼前。崖下,有片麦种繁育基地,农田与红崖观自然衔接。经过治理的樊河与牛头河在此形成直角交汇,南岸矗立着现代化的清水新城。两河交汇处的东头,今人建了轩辕公园,花木深处修筑了轩辕祠,正对祠堂的神像,挖出了水波粼粼的轩辕湖。从轩辕桥穿过牛头河,又有一个能接纳上万人集会的轩辕广场。轩辕广场矗立着一尊高大的轩辕像,每逢节会,贵宾云集,诵读完祭文、礼乐表演之后,嘉宾顺着与县城主街相贯通的中轴线,过轩辕桥,绕轩辕湖,到轩辕祠前敬献花篮。不远处山坡上的轩口窑前,亦有人祭拜。但其实,在窑洞前祭拜者也清楚,轩辕的英灵正驻足于盛大的殿堂,享受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膜拜。
  清水县作为黄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文献中多有记载。史称“有娇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晋代郭璞《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即在清水县城东南七十里处的轩辕谷(今山门镇三皇谷),还有一处轩辕氏的纪念地。清水之外,河南新郑等地也称轩辕故里。值得注意的是,在400多公里之外的晋陕交界处,有一座香火旺盛的黄帝陵,陵前有株苍郁的古柏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照此说,轩口窑更应该有轩辕手植之树,或许曾经存在但已消失。但在三皇谷,的确有株高大古老的华山松,树下有一床状平坦巨石,相传轩辕曾在此纳凉。传说不可真信,这棵古松可能是后人为纪念轩辕而植。作为中国人文景观中古树的长期庇护所,宗教寺庙默默守护着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树木,使其历经沧桑而得以保存,最终成为兼具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双重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