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版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组团”帮扶结硕果 乡村振兴添动能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马仓仓

  盛夏时节,秦安县大地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蜜桃种植基地里,桃树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秦安县“组团式”帮扶桃产业组成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王晨冰正穿行在园间,一边查看不同品类的桃子长势,一边向合作社负责人张君芳讲解桃子摘袋后及采摘前需要注意的管护技巧。这是秦安县“组团式”帮扶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自2022年以来,中组部等国家部委先后选派58名“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进驻秦安,聚焦科技、教育、医疗三大领域开展精准帮扶。秦安县抢抓机遇,紧盯短板弱项,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在人才、技术、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我们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当地蜜桃品种单一、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改进措施。”王晨冰介绍,团队因地制宜筛选引进适合日光温室栽培的早醒系列品种,以及适合露天栽培的油蟠16-3、陇油桃1号、陇蜜9号等,将种植方式改为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宽行密株型,同时采取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果园的整体质量和产量。过去一年,科技特派团12名帮扶成员深入秦安县17个乡镇,帮建16处产业示范基地,引进苹果、桃、蔬菜、马铃薯新品种47个,示范推广14项新技术,破解7项关键技术难题,为当地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帮扶专家的指导下,大地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300亩蜜桃种植品种已达40余种,其中8种已成熟。“每亩比以前增产2000斤左右,老品种一斤卖5块钱,新品种能卖到10至15块钱。”张君芳算起账来,脸上笑开了花,“今年这300亩桃园,产量能有100万斤左右,收入肯定差不了。”在秦安,像大地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这样,通过帮扶专家对接指导,实现产量产值双丰收的新型经营主体多达26家。
  “组团式”帮扶专家扎根田间地头、产业基地,不仅带来新品种、新技术,更通过“师带徒”“团带团”模式,结对帮带本土骨干人才,将理念、知识、技能融入日常指导中,培养了一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土技术骨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长久保障。秦安县果业局推广研究员程进成就是其中之一。“专家们面对面、手把手传授果园管理理念、新优品种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既让我们技术人员和果农提升了理论及实践技能,也实实在在解决了当地品种老化、果园密闭、通风不良等问题,普及了果园肥水管理、腐烂病防治等知识,技术措施实施到位率达80%以上。”程进成说,接下来他们将按照专家的意见建议,对全县果品进行提升改造,让秦安果业更上一层楼。
  2024年,帮扶团队先后开展专题调研20余次,线上、线下培训31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致富能手等4679人次,帮带培养本土人才28名,协助创建运营品牌2个。逐年增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当地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秦安县委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建立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18名党政领导对接33名帮扶人才,定时走访慰问、座谈交流、谈心谈话,并积极落实健康体检、住房保障等政策,发放艰边津贴6.17万元,确保帮扶团队安心干事创业。
  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新品种的落地生根,再到本土人才的成长,“组团式”帮扶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秦安县产业发展的新大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如今,秦安的苹果、蜜桃等特色农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一幅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日子殷实的生动画面正一步步清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