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污变“金肥” 田野生“绿韵”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5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7月9日,位于武山县洛门镇的甘肃宇信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粪污加工处理现场,机械轰鸣,粪肥腐熟翻抛设备来回穿梭。不远处工作人员将一袋袋腐熟粪肥装袋封口后,随即用输送带运至三轮车上,准备送往已下单的周边种植户的田间地埂旁,这些附属粪肥将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天然养分。这是该公司积极推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大力开展粪肥还田工作的一幕。
2021年,武山县被列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科技支撑、示范带动、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种养合作社等市场服务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构建适合武山县特点的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带动县域内粪肥基本还田,推动化肥减量化,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我们公司主要是通过与周边养殖大户签订粪污处理协议,将养殖户的粪污集中拉运到公司场地后,进行集中腐熟处理,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2.1万吨以上,收集发酵沼液0.5万吨,处理量能达到3-4万吨。”当天,甘肃宇信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冬冬对记者说,这些腐熟粪肥对种植户来说是很好的底肥,不仅能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而且对土壤的疏松性也有很大改善,真正让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为大力推广腐熟粪肥,公司在各村设立了联络员,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对有施肥需求的农户,公司会及时送肥到地头。”张冬冬说。
武山作为蔬菜种植大县,蔬菜产业历史久、规模大、水平高。多年来,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蔬菜种植已成为全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今年以来,继续扶持了一批专业化程度高、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服务主体在全县开展畜禽粪污就地就近收集、处理、施用服务,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社会资本参与的粪肥还田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带动县域内粪污处理后基本还田,推动化肥减量,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武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汪东应告诉记者。
从2021年起至目前,武山县遴选14家社会化服务主体,从事全县粪污收集处理还田服务工作。通过财政补助奖励支持,建机制、创模式、拓市场、畅循环,形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奖补方式,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亮点、能复制、能带动的示范区和基地,助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和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的实施,全县的粪污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供应到农户手中,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也推动了全县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种植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绿色和富足。”汪东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