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解锁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17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裴婷婷 张雷
创新普法模式,让普法更加“接地气”;拓展普法阵地,让普法更加“聚人气”;培育普法队伍,做好“群众解忧人”……这是清水县司法局不断提升普法工作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个剪影。
近年来,清水县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不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法治细胞”,让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持续提升。
日前,记者走进清水县红堡镇西城村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村民们可以在休憩、游玩之余,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之美。“我每天都会来,一边走一边学,这里环境优美,心情更舒畅。”一位村民说。
清水县司法局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在县、乡、村重点场所高标准建成各类主题鲜明、各具特色、智慧化程度高的城乡法治文化主题广场(公园)33个,实现了示范性法治文化广场全覆盖。
“除了普法阵地建设,村里还经常会举办法治讲座,现在咱们村法治文化广场的凉亭里,律师正在为村民们进行普法宣讲,帮助大家学法、用法。”西城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天恩说。
记者看到,在村民们随意围成的“普法圈”里,干警、律师与群众促膝而坐,像唠家常一样讲解法律知识。“咱们今天就是拉拉家常,大家有什么法律问题尽管问。”亲切的开场白,立即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村民们纷纷打开话匣子,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我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化法治实践,群众普法覆盖面不断提升,重点人群的法治素养不断提高,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意识不断提升。”清水县司法局红堡司法所所长武小红告诉记者,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有效助推矛盾纠纷化解,真正实现群众“抬头见法、驻足学法、心中有法”。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贴近群众,一场场调解犹如一堂堂普法公开课,不仅调好了千家事,更解开了万家愁。
前不久,清水县金集镇某村村民景某在种植胡麻时耕地超过了地界,把邻居胡某家的地压了半截,胡某发现后第一时间提醒景某,可景某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耕地压线很正常,邻居就是没事找事。
“你就是欺负人,压了我的地还态度差得很。”“就过了地界一点,根本就没影响啥……”两人越吵越凶,胡某为化解矛盾找到村委会申请调解,要求景某道歉并重新确定地界。
金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开展走访调查,并将双方约到矛调中心进行面对面调解,从“情、理、法”三方面入手,引导他们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巧妙地将法律与人情相结合,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景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道歉并配合重新确认了双方的地界。
法律有“尺度”,调解有“温度”,一起起案件虽小,但却关乎民生。近年来,清水县积极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全县18个乡镇(街道)、269个村(社区)全部建有调委会,配备调解员1612人。通过多部门联合调解,今年上半年共对接调解民商事案件和矛盾纠纷646件,调解成功率达99%。
去年7月,家住黄门镇某村的黄某外出务工因老板张某拖欠其17000元工资拒绝支付,无奈之下来到清水县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得知黄某的困难后,清水县法律援助中心当日受理并指派律师办理这起案件。
几天后,经过清水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张某愿意支付黄某拖欠的工资17000元,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通过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有效维护了黄某的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清水县把法律援助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优化工作举措,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法律援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0件,接待咨询210人次。
将法治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幅用法治底色绘就的幸福生活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我们将着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以精准普法凝聚法治共识,以多元解纷筑牢和谐根基,推动村规民约与法律法规衔接互补。同时持续健全民主决策、依法管理机制,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打通服务与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法治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清水县司法局副局长熊明周说。
《“八五”普法亮点巡礼》系列报道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