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腊肉:老味道闯出大市场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22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赵军霞
“我们加工出来的腊肉色泽透亮、咸香入味,是小时候记忆中的味道!”7月17日,位于秦安县安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甘肃耕读食品有限公司内,整个车间弥漫着浓郁的腊肉香味,工人们穿着工作服一边封装腊肉一边说道。
秦安腊肉作为当地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2024年12月,甘肃耕读食品有限公司2500平方米的秦安腊肉标准化生产线正式投产,凭借“传统工艺+现代设备”的创新模式,让“老味道”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走进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肉香扑面而来,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穿梭在流水线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腊肉制作的各个环节。“秦安腊肉低盐、非熏制、自然风干、风味独特,选用的是当地优质土猪肉,经过腌制、风干等多道工序后,肉质紧实有嚼劲,咀嚼时能感受到浓郁的肉香在口中散开,且油脂分布均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既可直接切片食用,也能与青椒、蒜苗等搭配炒制,还能作为馅料制作包子、饺子、腊肉夹饼等,为各类美食增添独特风味。”公司总经理杨凤岐向记者介绍道。
杨凤岐说,秦安腊肉的制作工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独特性,从腊肉的起源到食品健康,秦安腊肉可以说是北方腊肉的代表作,而秦安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耕、饮食、文化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以文化载体为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底蕴,提升了品牌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推动品牌可持续发展。目前,公司生产线每天生产生肉产品2000斤,分别加工成了真空包装的秦安腊肉以及小袋装的腊肉干。
自去年投产以来,公司运营情况良好,截至目前,销售总额约400万元。“公司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得都不错。线下主要供给当地的餐饮、餐厅、农家乐、食堂等地,而且公司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元素,打造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礼品包装,市场认可度也很高;线上则在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做产品直播,通过互联网数据显示,产品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北京、广州、上海、新疆方向下单量比较多。”杨凤岐说。
秦安腊肉目前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联动产业,有效带动了当地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从腊肉的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到销售推广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包括生产线上的工人、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就业。
从腊月时节家家户户腌制腊肉到如今的标准化工厂,从仅供当地食用到走向全国,秦安腊肉不仅承载着乡土记忆,更见证了传统美食在现代科技助力下的新生。杨凤岐说:“目前,公司正与高校联合研发模拟低温环境下的生产工艺,通过克服腊肉季节性限制,让风干腊肉的周期从3个月延长到半年左右,使秦安腊肉的生产工艺实现标准化,让秦安腊肉的香味跟着时代的步伐飘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