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兵杨清峰:战火淬炼英雄胆 赤诚永铸家国情
天水日报
2025年07月28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马仓仓 实习生马千惠
7月23日清晨,阳光漫进秦安县兴国镇南下关高家巷的新居里,94岁的杨清峰老人已穿戴整齐端坐椅上,在他胸前,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等勋章在清晨的光影里闪着温润的光。桌案上,泛黄的兵役证、印着“优等射手技术能手”的荣誉证、边角发灰的工人退休证等各类极具年代感的证件、奖章静静陈列,指尖抚过,仿佛能触到岁月与硝烟的温度。
老人须发花白却精神矍铄,脸上布满光阴的印记,眼神里的锐利与坚毅却丝毫未减。交谈中,他双手上大片清晰的疤痕格外显眼。“这是抗美援朝时燃烧弹留下的。”老人轻声说,语气里带着硝烟洗过的淡然。那疤痕是战争的印记,更是他戎马生涯里一枚沉甸甸的勋章。作为有着73年党龄的老战士,他亲历过解放兰州战役的炮火,踏过抗美援朝的硝烟,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不只有风霜,更有一名老兵永不褪色的荣光。
1949年7月,18岁的杨清峰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3军187师,因机敏果敢被调入188师炮兵团成为弹药手。当年8月,解放兰州的战役打响,杨清峰所在的炮兵团部署在步兵后方,主攻窦家山和狗娃山阵地。
他至今记得敌军骑兵逼近时刀刃反射的刺眼光芒。“100米、80米、50米……当敌军进入射程,我们提前装填的炮弹呼啸而出,炮声像炸雷一样砸向对面,敌人瞬间乱了阵脚,步兵趁势冲锋,我们最终获胜。”这场战役的胜利为西北解放铺平了道路,也让年轻的杨清峰完成了战火中的第一次淬炼。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清峰与战友们写下“给中国人民争光”的请战书,当年10月如愿随19兵团63军跨过鸭绿江,踏上抗美援朝战场。“朝鲜的山都被炸平了,路全是弹坑,我们白天躲飞机,晚上摸黑行军。”老人声音低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
在朝鲜战场上,他经历了最惨烈的铁原阻击战。63军奉命阻击敌军20天,战士们在断粮断补给的绝境中,边战斗边挖草根充饥。“没有枪没有炮,怎么办?我们只能跟敌人‘要’。”在无数次来来回回的拉锯战中,杨清峰与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抢回作战“粮草”。“班长牺牲了,我就顶着上。”他暂代班长指挥,腿被弹片击中,鲜血浸透裤腿却浑然不觉,双手被燃烧弹点燃,他便迅速夹到腋下,勉强灭火后,继续忍着疼痛投入战斗。“那会儿眼里只有阵地,哪顾得上疼。”这场战役,他荣立三等功,可惜立功证件在战火中烧毁,唯有伤痕见证着英勇。
战斗间隙,敌军常来威逼利诱。一次敌机低空盘旋,扩音器里用中国话喊道:“跟我们回去有白米、有白银,还能送你们回家……”杨清峰和战友们齐声怒吼:“决不投降!准备射击!”他说:“当时不管条件多苦,不管剩多少人,打仗前都要举手宣誓,向党和毛主席保证,誓死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最让杨清峰自豪的是他们击溃了英国二十九旅——二战时期的王牌部队。“他们帽徽上有五个星,号称五星级王牌部队,可当时我们都抱着以死报国的决心,硬是打得他们举白旗。”杨清峰说,志愿军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激战5天,终于打败了这支部队,还击落2架敌机。此战让志愿军士气大涨、连战连捷,敌军则矛盾激化、节节败退。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杨清峰随大军凯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大地。转业后,他投身地方建设,从秦安电厂到葫芦河大桥,再到水利电灌工程,处处留下他奋斗的身影。“那会儿工地上缺设备,我们就靠手挖肩扛,想想战场上的苦,这点累算啥?”他把战场上的拼劲带到工地,带领群众攻克一个个难题。
退休后,杨清峰成了“红色宣讲员”,他走进校园、军营、机关,给孩子们讲铁原阻击战的故事,给年轻干警讲革命纪律,给党员干部讲入党初心。面对年轻听众,他总说:“现在的幸福是无数先辈拿命换来的,要珍惜,更要争气!”
战火中冲锋在前,和平里默默奉献。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日新月异的家乡,杨清峰用一生践行着入党誓言。他就像一颗永不褪色的“星火”,在岁月长河中闪耀着忠诚与担当,照亮着后辈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