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8月01日

双拥之花常艳 鱼水情深永驻

——天水市双拥创建工作综述

天水日报      2025年08月0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今年4月,当“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牌匾第七次被郑重接过,天水市的双拥故事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从街头巷尾的拥军标语到军民共筑的发展蓝图,这座城市用始终如一的坚守与创新,让“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六连冠”以来,全市军地各级深入开展富有天水特色的军民共建活动,开创了“党委统一领导、军地齐抓共建、职能机构全面协调、成员单位各尽其责、拥军企业主动跟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双拥”新局面。涌现出国家级先进个人2名,省级先进个人7名、先进集体1个;西部战区陆军“练兵备战十大先锋”安子秦和陕西省军区“国防动员尖兵”伏雨晨等天水籍模范军人;现役军人荣立一等功1名、二等功34名、三等功711名;省级双拥模范单位7个、双拥先进个人9人。天水双拥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团结之力更加凝聚,奋斗之姿更加昂扬。
融合机制 不断延伸军地共建“深度”
  近日,天水市第一中学组织2025级高一新生开展了一场以“探索军事与地质奥秘”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这堂沉浸式的“军营实践课”,让抽象的国防概念变得立体鲜活,让“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青年学子心中悄然播下了崇军尚武、报效国家的种子。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使命责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部队建设计划、党政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市党代会重点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专题研究解决双拥工作重大问题70多项。期间,把双拥和国防教育列入全民教育总体规划、驻军部队政治教育内容,形成全覆盖的宣传教育体系;把双拥机构建到乡镇、社区和机关单位,形成到底到边的组织领导体系;把双拥工作纳入“两案”定期督查督导内容,形成制度化的监督执行体系;引导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加入“拥军惠军合作单位”行列,形成社会化拥军志愿服务体系;把双拥工作融入市县乡村服务体系,形成功能互补、机制互联、成效互促的服务保障体系。
军民同心 绘就鱼水情深“同心圆”
  “大爷,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盐少糖,按时吃药。”近日,麦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新阳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为退役军人及家属、农村老党员等人群义诊。这样的军民共建活动,在天水市已成为常态。
  一直以来,驻军部队全力护航、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抢险救灾、应急处突中逆行向前,在城市建设、文明创建、乡村振兴中大施援手。联系帮扶贫困村26个,帮扶贫困户310多户,投入扶贫慰问资金671万元;派遣800余名官兵帮助驻地学生军训,天水军分区组织民兵900多人参与林区灭火任务;驻市部队官兵309人献血86800毫升,用实际行动架起“爱民助民、血脉相连”的双拥桥。
  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天水市从不“打折扣”。先后投资2293万元用于解决基层部队老旧营房改造、民兵基层营连建设和军事训练需求。为406名军人家属办理了随军落户手续,安置74名部队随军随调家属就业,将854名军人子女安排在市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就读,落实普通高中降分录取军人子女56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激励思想 激活双拥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天水市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模式,推动双拥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崇军拥军的浓厚氛围。
  传承与阵地有机融合。依托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组织活动70多场次,受教群众达8万多人;在市区140所校园内悬挂十大英模挂像,受教育学生覆盖超10万人。
  宣传与培育相得益彰。定期开展“双拥宣传百日”活动,宣传报道双拥工作260余次、发布双拥动态240余篇、策划双拥典型专访40余次。
          
  尊崇与文化深入人心。积极拓展“双拥文化地标”服务功能,促使“尊崇军人”“拥军优属”由政策宣示转化为人心民意和全社会的实际行动。
  我市还设置永久性双拥宣传牌800余块,在服务窗口设立军人和退役军人优先、军人军车免费等标牌3000多个。建成命名双拥主题公园6个、双拥文化长廊8条、双拥街4条,创拍双拥文艺作品30多个,新时代双拥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这里的每一块奖牌,都凝聚着军地双方的心血;每一次掌声,都见证着鱼水情深的延续。展望未来,天水市将持续深化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丰富工作内容,以创建新一轮双拥模范城为动员令,持续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拓展夯实双拥共建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