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8月01日

一片蓝莓 一条新路

天水日报      2025年08月0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盛夏七月,秦州区关子镇岸峪村,山风带着草木的清香。记者走进伊莓尔蓝莓基地的温室大棚,满眼是望不到头的深绿。
  “你们来晚喽,大果基本都摘完啦!”工作人员马淑云正弯着腰在一丛蓝莓苗前忙活,一边说着话一边直起身,目光像梳子一样在枝叶间仔细篦过。忽然,她眼睛一亮,手往苗根底下轻轻一探:“这儿还有两个‘漏网之鱼’!”两颗圆滚滚、紫得发黑的蓝莓递到记者手里。果子一入口,清甜的汁水“噗”地爆开,带着山野里才有的那股子新鲜劲儿。
  马淑云又蹲了下去,手指头利落地掐掉一截嫩生生的苗尖。“这叫‘掐尖’。”她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解释,“苗尖一掐,一根就能分出两根杈。”她比划着:“两根变四根,这么着,挂果的枝条就多啦,产量就上去了。”
  基地负责人李杰站在旁边,望着这片绿油油的蓝莓苗,眼神里满是感慨。“2014年,我们头一次试种蓝莓,只有100株苗,心头热得很。结果技术没摸透,管护跟不上,最后全‘打了水漂’。”李杰说道。
  可失败没让他们趴下,反倒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沉下心,干!”非要在这儿蹚出一条产业的路子不可。团队专门从陕西高校请来了技术专家,专家们把村里的土、水、气候,里里外外测了个遍,找出毛病,改良土壤。接着,又从国外精心引进了300多株好苗子。“那会儿真是像照顾婴儿一样,边学边试,一点一点摸索,总算搞明白了咋跟咱这地方的气候‘对脾气’,用盆栽种好它。”李杰笑着说。
  多少个冬去春来、汗水浇灌,这才换来了枝头上这沉甸甸的、蓝莹莹的希望。“好果子,也得住好‘房子’。”在农业项目的支持下,蓝莓从露天搬进了宽敞的连栋温室。李杰指着棚里的管线:“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温度也能控得准准的。果子长得结实,味儿也更足!”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如今,这片倾注了心血的蓝莓园,已经投入资金50多万元。20亩地上,稳稳当当地长着几千株蓝莓。在记者的询问下,李杰拿起纸笔算了一笔账:“现在园子总共20亩,一亩地能收1000斤果子。今年入园采摘,78块钱一斤;此外还有批发送兰州及天水本地市场的。一年下来,稳稳当当能有40万元的收入。”
  “这钱挣得不容易,但这几年收入稳定增长,路是走对了。”更让李杰觉得暖心的,是基地常年能给附近乡亲们提供10到20个工作岗位。“在家门口就能挣上钱,一天100块,村民们可高兴了。”李杰说。
  从六月初开园,零售、批发、网络直播、入园采摘,销路不断,眼瞅着采摘季快收尾了,可旺盛的市场需求让李杰有了新的想法:“不够卖,远远不够卖啊!”下一步,他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提升技术,让销路更稳定,希望让基地里更多的好蓝莓能走出大山,送到更远的地方。
  这些精心种植的蓝莓,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这发展特色产业的尝试,为岸峪村增收致富蹚出了一条路。这条用汗水和巧劲儿蹚出来的路,为这座山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