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科技创新赋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天水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本报讯 近年来,秦安县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强科技”行动走深走实,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科技项目争取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抓手,紧盯指标任务,通过政策赋能、服务提质、生态优化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和发展活力,努力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添力。
优化政策环境,助力科技生态稳步提升。县科技局深入落实甘肃省“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遵循“工业主导、农业优先”的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坚持政策导向,狠抓科技类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中央、省、市科技政策的扎实落地。按照“废、改、立”的原则,紧密结合县域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对近年来形成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修订完善了《秦安县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秦安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秦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文件,县级科技计划管理主体架构和科技计划体系初步成形,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加强,统筹协调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新型科技计划管理制度运行良好,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好转。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县科技局持续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深化部门联动机制,联合税务、统计、工信等部门及园区等,指导服务企业做好惠企政策申报享受、专利申报、研发攻关、科技型企业申报等科技创新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科技创新平台1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普基地1家,省级农业园区1家,市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研发中心1家);成立苹果、桃、马铃薯、蔬菜科技专家大院4处;建成苹果、桃、蔬菜、马铃薯、工程技术和电子商务科技专家工作站11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达11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7家。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县科技局常态化深入企业,对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了解,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实施“校地协同创新计划”,持续强化与天津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转移转化苹果果园生态管理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果草畜结合技术模式、苹果省力优质栽培及筛选保鲜技术、超滤罐底物处理的技术等新成果、新技术80项,着力发挥好技术联姻的服务职能,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也拓宽了相关企业依靠科技发展壮大产业的路径。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强化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2025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4.3亿元。突出项目带动强支撑,围绕旱作农业等重点领域实施省市级科技项目36项495万元,攻克桃树抗逆栽培等关键技术8项,引进果蔬新品种23个,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聚焦人才引育,推动人才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县科技局坚持需求导向“引才”,准确掌握支撑县域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引进需求,引进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团队4个13人、治沙团队1个5人、桃栽培技术管理团队1个2人、苹果管理团队2个8人、畜牧养殖团队1个2人;省级“三区人才”9人、市级“三区人才”20人,以农业科技人才为依托,强化科技人才服务能力建设。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引进优秀人才,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大力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创新团队、技术骨干,努力构建功能完备的“项目+人才+平台”三位一体创新模式,通过带动示范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化服务延伸,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针对县域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创新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县科技局以特色果品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以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引进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新兴技术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融合,鼓励发展“互联网+林果”“互联网+产品”“互联网+技术”。落实科技人员包抓重点企业行动,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及时了解企业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积极协调解决。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专题调研等活动载体,进一步加大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充分调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培训等活动,加速释放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动能。 (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