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9月02日

结对帮扶见真情 关爱行动暖人心——天水市大力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见闻

天水日报      2025年09月02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李欣桐 胡玉虎

  自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开展以来,我市大力推行爱心扶孤、助残济困行动,将困难群众视为“家人”,把困难群众的事当作“家事”,为他们送爱心、送政策、办实事,真正将爱心和温暖送达每一位帮扶对象的心田。
  “最近身体怎么样?我过来看看你,天凉了,给你买了新棉被,还带了些自己做的腊肉……”近日,天水市供销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路红再次来到她的结对关爱对象家中,一进门便紧握关爱对象贾金转的手,嘘寒问暖。贾金转是武山县嘴头乡张沟村村民,患有重度精神病,常年与年迈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家中缺乏劳动力,主要依靠低保维持生计。由于身体原因,贾金转需长期服药,严重时还需住院治疗,经济负担沉重,生活多有不便,家庭面临诸多困难。路红对贾金转的处境和困难铭记于心,自结对关爱以来,她时常前往贾金转家走访慰问,与她拉家常、话冷暖、交心谈心,并带去生活用品和食品。
  为彻底解决贾金转家的生活难题,路红多次与村委会联系,成功争取到国家政策补助2600元,对贾金转家的厕所进行了改造并安装了淋浴器,解决了她们洗澡难的问题。同时,她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确保贾金转和她母亲都能享受到国家一类低保、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使她们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高达90%以上。此外,路红还协调村干部,将贾金转家的6亩多地纳入产业帮扶范围,每年可获得产业帮扶收入在1200到2000元之间,如此一来,贾金转家每年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解除了她们的后顾之忧。
  在天水,像路红这样的结对干部还有很多,他们坚持救急与纾困相结合,扶智与扶志并重,既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随着“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我市还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供需对接、汇聚爱心资源,鼓励引导87家社会组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天水市心连心爱心协会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爱心协会的人经常来我家,给我买米、面、油,还给我家的孩子买衣服、鞋子,生活中有啥困难他们都给我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他们了。”家住麦积区渭南镇能干村的董金花老人一看到天水市心连心爱心协会的志愿者便热情地给记者说。一走进董金花家,志愿者们有的拿出新买的鞋子给董金花收养的残障儿子王东试穿,有的拿起笤帚打扫院子,有的上房顶帮老人换破损的瓦块,就像是回到自己家中一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董金花和她已经去世的老伴一生收养了好几个流浪伤残儿童并将他们抚养长大,王东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年来,天水市心连心爱心协会的志愿者时常为王东添置新衣服、新鞋子,解决王东家的实际困难。
  “我们心连心爱心协会一直关注贫困家庭、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和空巢老人,我们以微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关爱对象,除了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也必不可少。我们希望通过经常探望,了解他们真正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烦心事,让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天水市心连心爱心协会会长严胜利说。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全面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工作,让困难群众在结对帮扶中切实受益。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结对干部35556人、三类关爱对象38344人(孤儿1832人、重度残疾人27426人、特困人员9086人),开展联系交流138169人次、走访探视88883人次,帮助解决困难6172个、帮办实事7632件、资助资金(含物资折合价值)149.6万元,切实将党的惠民政策转化为困难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持续提升民生服务温度和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