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9月08日

公益诉讼守护“陇原文化”

天水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裴婷婷 张雷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天水市犹如一幅铺展在渭河两岸的千年文明画卷,诉说着“羲皇故里”八千年的历史传承。2025年1月,甘肃省检察机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天水检察机关忠诚履职,加大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为守护文化根脉贡献检察力量。
  在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口,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志牌映入眼帘,一棵棵千年古树生机盎然。这一中国传统村落曾因日常管护不到位,出现电线乱搭乱建、消防设施落后等问题,不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更影响村落的整体风貌。
  “街亭村地处西秦岭北麓,西接古郡,北环渭水,处于麦积山风景区核心位置,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麦积区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第五检察部负责人马青云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们在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专项监督中发现,街亭村未在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标志牌,核心保护范围内存在电线私拉乱接、缠绕古树的情形,损坏了古村落的历史风貌,也极易引发火灾、触电等安全事故。村内临街商铺灭火器配备不足,村内古建筑群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发现这些情况后,麦积区人民检察院通过磋商,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达成了全方位、多举措加强街亭村保护的共识,并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保护职责,对街亭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工作。近期,检察官对街亭村进行了回访。
  “‘历史文化名村’的标志牌已经设立,古树上缠绕的电线也得到了整改,沿街主要商铺都配备了消防设施。电线乱搭乱建的问题通过前期的网线入地工程也得到整改,目前已经达到检察建议提出的整改要求。”马青云说。
  街亭村党支部书记杨家恒表示,现在村里的村容村貌改善很大,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今年以来,麦积区人民检察院积极搭建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机制,对辖区18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覆盖现场走访调查,督促主管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为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要求,以法治之力守护文化根脉,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麦积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麦积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蒲成一说。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守护文化根脉是检察机关的责任担当。今年2月,秦州区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之前已认定的秦州剪纸、天水呱呱、天水泥塑和秦州鞭杆舞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传承人现已丧失传承能力,至今没有及时补充认定。
  “我们还发现2024年5月8日秦州区政府公布的第6批区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18个项目的传承人也没有予以及时认定,这会导致技艺传承缺乏核心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风险,遂予以立案调查。”秦州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助理温袁森告诉记者,今年3月12日,秦州区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关法规,向秦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发出了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建议,对秦州鞭杆舞、秦州剪纸、天水呱呱制作技艺、天水泥塑制作技艺等4项非遗传承人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情况,及时开展申报评审公示和补充认定工作;对新审批的18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时开展非遗传承人申报评审公示和认定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地域特色与文化基因,达到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三效统一。
  连日来,为落实整改效果,检察官分阶段对辖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部分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回访,对文化馆非遗保护履职情况展开跟进监督,目前各非遗项目均有传承人并正常开展非遗传承工作,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收到检察建议书之后,区文化馆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秦州区第6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同时对前5批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了补充。本次补充认定人数达到了57人,进一步壮大了传承人的队伍,对秦州区非遗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秦州区文化馆非遗办主任孙娟说。
  秦州区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负责人樊华表示,今后秦州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加强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工作,持续推动文化主管单位完善辖区文化遗产长效保护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永续,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