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根脉 传承文明
——天水伏羲庙持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天水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马凯
见习记者 邓妍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视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激励了文保工作者,也为此后的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日,记者走进伏羲庙,苍翠的古柏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而扑面而来的庙宇新意则生动诠释着传承的力量,如今更在原有基础上提质升级,持续通过多元创新焕发新生。
数字重生 文物“活”起来
“咔嚓、咔嚓……”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室内,相机快门与摄影灯频闪交织,一件古陶器的细节正被精准捕捉,实时呈现在电脑屏幕上。成百上千张高清照片在数据库中拼图般还原其本真原貌。
“别小看这些影像,一件文物常需拍摄上千张照片,数据容量达百G!”采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作为文物数字化采集的日常,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核查、征集与外展交流基础上,持续推进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为活态传承筑牢根基。
“目前我们集中力量对998件馆藏珍贵文物开展数字化采集,精度极高。”市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尹婷向记者介绍,“540件完成高清影像采集,292件实现三维建模,166件书画用亿级像素技术捕捉细节,同步完成2053页古籍扫描及3套数字化管理系统研发。”
在伏羲庙博物馆序厅内,4米长的数字文物墙成为游客的“文化打卡点”,汇集106件文物数字化成果。游客指尖轻触,即可360度查看:青铜器铭文清晰可辨,陶器裂缝中的岁月痕迹直观呈现,千年文明细节触手可及。
光影间,原本静态的文物“活”了过来,沉浸式体验打破时空限制,让游客深悟伏羲文化的厚重精妙。
文创出新 文化“潮”起来
伏羲庙文创商店内人潮涌动,货架上瑞兽冰箱贴、龙凤呈祥手持镜、五行元素手串等新品琳琅满目,游客驻足挑选、咨询,热闹非凡。
“您好,这款瑞兽冰箱贴还有货吗?”一位陕西游客指着货架立牌询问。工作人员歉意地说:“已卖完了,您可以看看其他伏羲文化特色款式。”
市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工作人员杨萱慧介绍:“这款断货的瑞兽冰箱贴是今年的爆款,复刻先天殿牌坊造型,均手工上色,背面印有太极八卦图、瑞兽图案及‘万事如意’等吉祥语,兼具文化底蕴与实用性,上架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伏羲庙紧扣新时代需求持续创新文创,新增了20余种产品。其中“河洛卦牌”获“全省十佳文旅创新产品奖”,另有新品获全市设计大赛二等奖,在全省文博系统形成示范效应,打造出可消费、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化IP。产品均融入伏羲文化内涵,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承载传统记忆,获游客好评,让伏羲文化以轻盈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从数字文物“活”起来到文创产品“潮”起来,伏羲庙以多元创新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为保护传承探索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新路径。
服务优化 体验“优”起来
伏羲庙新落成的游客服务中心内,通透敞亮的大厅秩序井然。6个人工售票窗口与2台自助售票机前,游客从容排队,无拥挤现象。
来自西安的李女士刚为孩子取完门票,她欣慰地说:“一直想来天水伏羲庙,没想到设施这么人性化,带孩子来特别轻松安心。”
便民设施持续完善:母婴室配齐防滑地垫、温奶器等;医务室备有急救设备与常用药品;17组智能寄存柜解行李之忧,多语种窗口服务国际游客。此外,80米参观道路拓展、5座旅游厕所改造、60套休息座椅增设及28处智能讲解点、33处标识更新,构成贴心的“第三道风景”。
“新游客服务中心6月启用后,服务内容日趋完善。”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表示,这些改善直接带动游客满意度提升。截至今年8月底,伏羲庙与博物馆游客接待量分别达96.1万人次和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
硬件提升的同时,文化传播同步创新。讲解员孟莹告诉记者:“我们修订3000余字讲解词,推出8期‘文博数字人’讲解视频及3个云展览,浏览量超10万;研发30节社教课程、编写2册研学读本,开展150余场活动,惠及2万余人次体验伏羲文化。”
“没想到除了参观古迹,还能通过这么多新颖的方式了解伏羲文化。”李女士带着孩子在数字互动屏前体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被点燃,比课本知识生动多了。”
孟莹表示:“我们正在制作《大哉羲皇》数字影片,未来将长期播放,让每位游客感受伏羲文化魅力,让千年文明焕发新生。”
多方聚力 成果“显”出来
伏羲庙的变化静水深流,处处可见。公祭伏羲大典庄重举行,千年祭祀传统在肃穆钟声中焕发新生。
文化传播持续拓宽,六场原创展览次第推出:《秦与戎——天水地区秦戎文化展》跻身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微笑千年——天水地区北魏佛造像艺术展》获省级优胜奖;铜镜专题展赴青海、伏羲功绩展亮相武威,馆藏珍品更首度赴法,在吉美博物馆讲述东方文明。
学术深耕不停步,围绕碑刻与汉晋文化的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将伏羲文化推向世界学界;三本专著即将出版,十余篇论文刊发,专家走进高校、机关,讲述伏羲文明的天水篇章。
项目建设稳扎稳打,投入275万余元完成东西牌坊加固、数字文物墙建设、AI小程序开发及古民居渗水监测、古树消险等,同步提升游客系统、焕新专题展,朝着5A级景区与国家卓越博物馆的愿景踏实迈进。
人才是传承的根基。馆方修订激励制度,强化培训外派与竞赛:三名修复师技艺夺魁,六名讲解员市级赛获奖,小讲解员摘得省级二等奖并获评“如意甘肃推介官”;工作人员赴敦煌、故宫交流,深化校馆协作,为传承注入活力。
这一切如细雨汇流,静默而坚定地书写着伏羲庙的新篇章,虽无喧哗,却足够铿锵。
立足新阶段,天水市博物馆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以伏羲庙为核心,衔接卦台山、龙马洞等伏羲文化遗存,构建了一条贯穿历史的始祖文化廊道,全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系统建立伏羲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持续打造世界伏羲文化中心、全球华人寻根祭祖中心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战略高地。
“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持续激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刘玉璞馆长表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伏羲庙静静伫立,千年古柏枝叶簌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文明的守护与传承。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不仅属于过去,更应照亮未来,永励后人。这条路虽然很长,但它正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融入现代的血脉,继续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