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版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9月22日

青少年法律认知误区

天水日报      2025年09月22日     

  青少年充满活力与探索欲,但因其涉世未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陷入法律认知的“误区”,甚至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一、校园暴力:别让“小事”酿成大错
  你以为的同学间的“玩笑打闹”,在法律上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
  误区1:“同学间打闹不算什么”
  ×错误认知:同学间的推搡、踢打只是玩笑,不违法。
  √法律真相: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可处5—10日拘留,并处200—500元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误区2:“年龄小犯了错不用负责”
  ×错误认知:“未成年犯罪不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真相: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设有特殊保护机制,但“保护”≠“纵容”。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等重罪应当负刑事责任;12至14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等罪,情节恶劣的,经最高检核准,也可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不负刑事责任≠“零代价”,因未达责任年龄而未予以刑事处罚,公安机关仍可采取一系列矫治与惩戒措施,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二、网络犯罪:别让“指尖操作”毁掉未来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你随手的一个操作,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误区1:“转发、点击赚钱没风险”
  ×错误认知:帮人转发信息、点链接赚零花钱,没有法律风险。
  √法律真相:该行为很可能涉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若明知他人利用网络实施犯罪(如诈骗),仍提供推广、转发等帮助,情节严重可构成“帮信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即便声称“不知情”,若内容明显可疑(如“高回报”“先交钱”),也可能被推定为“明知”。
  误区2:“网络虚拟,言论自由无限制”
  ×错误认知:在网上骂人、传谣没关系。
  √法律真相: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辱骂他人、散布谣言可能涉嫌侮辱罪、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即便谣言非己编造,故意传播也须承担法律责任。言论自由有边界,不得损害他人权益或扰乱社会秩序。
  法律并不遥远,它时刻伴随我们左右。一次冲动或轻信,都可能让青少年付出沉重代价,了解并尊重法律,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更安全、更自由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