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日报一版

02版:日报二版

03版:日报三版

04版:日报四版

返回 2025年09月30日

高校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天水日报      2025年09月30日     
  □魏珑菲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若将其喻为一棵大树,根基就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沃土中;主干来源于高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理论研究基础以及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的理论武装和包含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的育人转化;加上校园文化建设、红色研学和场馆育人、数字技术赋能等协同育人的养分滋养,能够有效连接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理论到实践的三个阶段具体体现为有形、有感、有效三个效果层次。
  一、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扎根之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沃土,带领学生了解从史前时期到夏商周时期华夏共同体的演进,从秦汉大一统时期到“五胡”入华、魏晋南北朝的中华民族大交融,从隋唐五代的华夷一体到辽宋夏金时期的共奉中国,从元朝时期的混一南北到明朝时期的中外会通,从清前中期的民族格局底定到民族危亡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从新中国成立开启的中华民族新纪元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
  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同样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扎根的沃土,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魅力,增进相互了解,使各民族学生在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深刻认识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
  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干依托
  党委顶层设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干依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工程中,学校党委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理论研究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实支撑,众多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学术支撑,关注当下民族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的理论研究还能为教育实践提供前瞻性指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理论滋养,使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发展。
  课程理论武装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核心,联合教学单位,在《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各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中融入正确的民族史观和国家民族政策,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和思政联合课程平台,做好线下线上融合协同育人。
  社会实践育人,主要包括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依托教育基地,组织各族师生赴民族边疆、红色圣地开展调研支教、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服务,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体验国情民情,升华理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生动实践。
  三、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养分赋能
  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系统打造全方位宣传载体,营造沉浸式体验,如开辟文化长廊、举办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比赛、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举办校园民族文化节等,使校园文化成为润物无声的第三课堂。
  红色研学场馆育人,依托校内外红色资源,构建“研学基地—纪念馆—主题展览”三位一体的研学链,寒暑假组织赴边疆民族地区红色研学,充分利用各地场馆资源,让红色基因在共情共学中融入血脉。
  现代数字技术赋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养分,VR直播参观主题展馆,大数据精准推送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破时空,在指尖“可视、可感、可悟”。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