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花牛苹果产业振兴记
天水日报
2025年10月10日

秋日的天水,山梁绵延,果园连片。红彤彤的花牛苹果挂满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映照着农民的笑脸。
2024年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视察,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和管理情况。他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经过70多年培育发展,花牛苹果品牌更响亮了。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他祝乡亲们的生活像苹果一样红红火火。
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又特别提到了“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这句亲切的赞誉,不仅是对天水特色农产品的肯定,也如同一缕暖阳,温暖了天水果农的心田。
一句嘱托,千斤分量。天水儿女牢记于心,奋楫前行,让花牛苹果从“黄土坡上的金果”成长为品牌价值68.88亿元的“致富果”,串联起一条从种植到销售、从乡土到世界的全产业链,绘就出一幅“果香人富产业兴”的动人画卷。
毛主席:“你家乡天水的苹果好吃!”
天水气候温润,种植果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优势。天水栽培苹果的历史,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距今已近百年。
1952年,原天水地委农业合作化试点在太京乡(今太京镇)建成了天水第一个苹果山地栽培示范点。同年与陕西省武功县的西北果树所合作,在天水县花牛公社花牛寨(今麦积区花牛镇花牛村)又建了一个苹果山地栽培示范点,这就是花牛苹果最早的果园。
1965年,是花牛苹果的“高光之年”。这一年,天水花牛苹果首次进入香港市场。在香港国际博览会上,因其色度、果型、肉质、糖度等四项指标均优于美国“蛇果”而一举夺魁,享誉全球。这一好消息传到花牛寨,全体社员欢欣鼓舞。正是这批首次运往香港的苹果,在装运箱上被贴上了“花牛”的产地标识,“花牛苹果”这个响亮的品牌由此诞生,并走向世界。
天水的花牛苹果,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是这一年9月23日,花牛公社花牛寨大队社员精心挑选出两箱刚刚采摘的苹果给毛主席寄去,邮寄时在装寄苹果的木箱上写下了“花牛”二字,以表达对主席的敬仰。
毛主席品尝了天水人民邮寄来的苹果后非常喜爱,在会见时任甘肃省省长邓宝珊时称赞道:“你家乡天水的苹果好吃!”
中共中央办公厅还专门致函,代表毛主席向花牛寨大队社员致谢。
从此,“花牛”不再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因毛主席的亲口称赞而增添了传奇色彩,也因在国际市场的夺冠而证明了其卓越品质。“花牛”作为苹果商标,大量出口,开启了一段从黄土高坡走向世界的产业传奇。1974年,外贸部、林业部正式确定天水为六大苹果外销产地之一。
勤劳智慧的天水人民不断创新花牛苹果的种植技术,改良品种,让花牛苹果具有肉细、汁多、口感好的特点,形成了独特风味,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
如今,天水花牛苹果种植面积86.4万亩,总产量210.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03.2亿元。覆盖全市83个乡镇,带动49.26万人就业。
从“靠天吃饭”到“指尖种果”
“打开手机,浇水、查虫情全能搞定,再也不用顶着日头在地里来回跑了!”在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果农奚义军站在自家果园里,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点,土壤湿度、病虫害数据一目了然,远程灌溉与施肥轻松完成。
从“人背肩扛”到“云端管理”,从“靠天吃饭”到“指尖种果”,一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正在天水的果园里上演。
这场变革不止在手机屏幕里。“基地新安装的迷雾系统、虫情监测仪、生物诱虫灯和土壤检测系统,构成了果园的‘数字感官’。”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新民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武正全介绍,如今在手机端就能24小时监测土壤微量元素,实现精准施肥,“既节本,又提质”。为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基地还引入了全程溯源系统,一扫二维码,便能亲历一颗苹果从花开到果熟的全链条透明之旅。
截至目前,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已落地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8000万元。数字化管理不仅激发了种植热情,更让花牛苹果抵御风险的本领大大增强。
在花牛镇罗家沟村,海拔1500米的陡坡台地间,一条总长6.1公里的“苹果轻轨”是果园里最亮眼的风景。它如银线般串起130多块山间台地、710亩果园,彻底改变了人背车拉、苹果“下山”磕碰的历史。
“苹果舒坦,咱也舒坦!”花牛镇天利仁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天恩笑着说。如今,采摘下的苹果直接“乘坐”轻轨,平稳“零损伤”地运抵冷库。3个汽油机头牵引6节车厢,一个班次就能拉运2400斤,往返仅需一小时,“下山送苹果,上山拉农资,经济效益提升了一大截。”
在秦州区中梁镇,果农张保廷也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他指着果园里的防草布和太阳能杀虫灯说:“这些都是镇上统一装的。”近3年来,中梁镇抢抓奖补政策机遇,大力实施老旧果园改造工程,累计改造果园3000余亩,通过增施有机肥、铺设防草布、安装杀虫灯等系列措施,苹果品质大幅跃升。镇里不仅带来了政策补贴,还组织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从改土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全程为果农护航。“算下来能多赚好几万元!”张保廷家今年预计能收12.5万斤苹果,收购价涨到了每斤4元,比去年高出1元多。
人才活水让“枯树”逢春
科技赋能,离不开人才支撑。在天水,流传着一段“一棵苹果树与三位教授”的佳话。故事的主角是南山花牛苹果基地里一棵濒临枯萎的“老病号”。它曾是压在武正全心头的一块“石头”:“叶子卷边,果子长得歪瓜裂枣,眼看就没救了。”
转机,源于一场跨越高校与田垄的“专家会诊”。
首先“出诊”的,是被称为“果树医生”的天水师范大学呼丽萍教授。她俯身在果树下,指尖轻轻拨开卷曲的叶背,精准地指出了潜藏的病菌与虫卵。“这不是简单的营养不良,是病虫害叠加的综合征。”她开出的“药方”细致入微:何时喷洒生物药剂,如何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态防控,一步步为果树清除了健康的“入侵者”。
病虫害的威胁解除后,甘肃农业大学的陈佰鸿教授接过了第二棒,专攻“精细管理”。他像一位严谨的“营养师”与“形体教练”,针对这棵树的树形结构、枝叶疏密提出了改造方案。“挂果的枝要留壮去弱,光照和通风是关键。”他推广的精细修剪、地布覆盖和土壤墒情监测,让每一滴养分都精准地输送到果实的生长上。
水肥是果树的“血液”,省农科院的马明研究员便是那位“调理气血”的高手。他通过土壤检测数据,发现这块地“贫血又缺钾”,于是定制了专属的营养套餐:何时追施有机肥以改良土壤,何时补充微量元素以保证营养供给,并通过滴灌系统精准“投喂”,将营养直接送到果树根须。
三位教授,如同主治医师与专科顾问,从防病、管理到滋养,为这棵苹果树进行了一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奇迹,在下一个收获季真切地发生了。那棵曾经萎靡的果树,如今枝干粗壮,叶片肥厚油亮。秋阳下,饱满硕大、色泽浓红的花牛苹果压弯了枝头。“神了,真是神了!”武正全抚摸着沉甸甸的果实,喜悦与敬佩溢于言表,“专家把脉开方,这生病的树不仅救活了,挂果量还比好些壮年树都多,真成了咱园里的‘丰产状元’!”
一棵树的涅槃,照亮了一条路。“三位教授救活一棵树”的故事,如今已成为天水果农口中科技兴农的生动教材。它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新时代的果园,离不开科技的沉淀与人才的支撑。正是这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专家们,用智慧与汗水,为花牛苹果的甜蜜事业注入了最硬核的底气。
从“提篮叫卖”到“全网畅销”
“家人们看看,我们的苹果色泽鲜亮、脆甜多汁!”麦积区花牛镇90后果农武炜红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推介,订单量不断刷新。对这个年轻果农来说,直播间就是他的“流量新农具”: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花牛苹果靠着无形的网络,走进千家万户。
在清水县郭川镇鑫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电商中心,主播金文丽的直播间点赞不断、订单不断。“苹果刚下枝头,就通过抖音、淘宝等平台‘飞’出了大山,线上订单已成为重要来源,最多一天能接上百单。”她告诉记者,线上市场的开拓,得益于郭川镇对电商人才、物流体系和果品贮藏的有力建设。苹果的销售周期也从传统的“卖一季”延长为“卖四季”,市场半径显著扩大,最远已覆盖至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下,客商黄四每年9月初就来郭川“蹲点”:“今年准备收100多万斤,花牛苹果在河南卖得特别好!”在宋川村的果库里,工人们手法娴熟,分拣、套袋、装箱一气呵成,这批新鲜的花牛苹果即将踏上前往海南的旅程。而在村里的另一个果库,工人们正加紧包装一批发往河南的苹果。
乘着电商东风,天水市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与多家知名电商深度合作,开设网店超500家、培育专业电商企业50余家,去年电商销售额高达14.3亿元。借助海关“绿色通道”和24小时快速查验等政策支持,花牛苹果大步走向全球,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2.1万吨,出口额2亿元。
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名片”
“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天水儿女牢记于心,以实干作答——在种植方式上求“优”、在营销模式上求“新”、在品种培育上求“强”,“三篇文章”齐发力,做强产业根基。
“我们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共同制定《促进花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品种保护与培育十大专项行动,谋划‘一库一区一园两基地’等总投资11.67亿元的项目22个,致力于打造花牛苹果全国‘金名片’。”麦积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高永新介绍说。
如今,位于南山花牛苹果基地的天水花牛苹果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已初步建成。一楼设有智慧果园数控中心及文化历史展区,二楼和三楼建有实验室、组培室和专家工作室,让花牛苹果的品种保护、技术研发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增值提供坚实支撑。
在品牌打造上,天水市持续加强“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化管理,“天水花牛苹果”连续九次荣登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68.88亿元,位列全国第13位。该品牌相继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入选央视国家品牌公益宣传计划和“甘味”农产品品牌名录。
“这日子比苹果还甜!”
一颗苹果,甜了千家万户的舌尖,也富起了天水农民的日子。
仲秋的天水乡村,路上随处可见满载苹果的货车,各收购点车水马龙,人人脸上洋溢着忙碌与喜悦。
“孩子上大学,就靠这几亩果园挣学费了。”“我家也打算种几亩,等孩子读大学时正好能接上,到时候还得请你帮忙修剪果树。”在天水,常常能听到果农这样朴实而充满希望的对话。
苹果种植,早已成为天水群众的首选产业。几乎家家有果园,村村有能手。即便不种果园的人家,也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花牛苹果树,待到丰收时节,赠亲友、待远客。这颗苹果,已深深融入天水的血脉与生活。
在清水县郭川镇宋川村,聚鑫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曹利君站在储量200万斤的冷库前信心十足:“有了这气调库,苹果能卖上好价,预计收入50多万元没问题。”目前,全镇已建成9座果品气调库,总储量达1.37万吨。它们不仅是苹果的“保鲜银行”,延长了销售周期,更成为农民农闲时的“就业加油站”。
在秦州区中梁镇龙凤村,村支书刘永永既是“领头雁”,也是“排头兵”。他创办的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今年仅在线上就订出了40万斤苹果、30万斤西梅,年收入近20万元。“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有技术指导、有电商渠道,真是托了国家政策的福。”
如今,龙凤村436户村民近九成土地种上了林果,户均收入超过6万元。土坯房变成小楼,泥泞路硬化到家门口,产业路直通田间。“住上新房,挣上踏实钱,这日子比苹果还甜!”村民张保廷的一句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让“金果子”走向更广阔天地
站在天水山梁上远眺,连片的果园在秋阳下绵延起伏、一望无际。随着智慧农业深化、品牌价值提升,花牛苹果的产业之路正越走越宽。一颗小小的苹果,释放出巨大的集聚效应,让天水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实。
“我们将继续深化产销对接,推动品牌价值提升,让花牛苹果这张名片更加闪亮,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天水市果业产业化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彭静说。
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40.02亿元,同比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49元,增幅6%,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句“好吃”,是对花牛苹果品质最直接的肯定;“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是对这枚“金果子”背后富民产业蓬勃发展成果的生动概括。
从总书记手中的那一颗红苹果,到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甜蜜滋味;从黄土坡上的传统果业,到数字化、品牌化、全球化的现代农业——天水花牛苹果,正以一抹浓烈的红,点亮产业振兴之路,照见乡村振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