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返回 2020年11月12日

“智慧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天水晚报      2020年11月12日     
蔬菜大棚 带来“三份收益”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产业扶贫政策,因村因户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有序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着力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深化东西部产业扶贫协作,全市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彻底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广大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产销对接 让农产品“走出去”
  “从大棚建起来我就在这里务工,干的是收菜、锄草、育苗之类的活,活不累,工资还不低。”11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秦州区杨家寺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时,今年65岁的郭百林正在采摘辣椒。
  郭百林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家种地,虽然粮食够吃,但手头一直比较紧。如今在大棚里干活,一个月的工资加奖金能挣2000多元,不仅可以补贴家用,还能攒一些钱。随着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成使用,附近几个村里的贫困户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而且还能领到土地流转费用和产业分红。
  据了解,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共有127家合作社,其中种植蔬菜的合作社就有27家,秦州区金土地种植农民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合作社在杨家寺镇共流转土地1020亩,示范种植高原夏菜及设施高效蔬菜,带动周边1200多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金土地合作社负责人何甲奇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平均每天有40多人务工,年支付人工工资70多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5万元,土地流转费30万元。
  走进秦州区晨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草莓的连栋智能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草莓苗在黑色地膜间整齐排列,长势喜人。记者发现,在大棚里不仅有水肥一体化设备,更有360度摄像头、液晶显示屏等高科技设备。
  秦州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李惠东介绍说:“这是我们引进的‘智慧农业’,该技术不仅能够自动施水施肥,还可以随时掌握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以及农作物自身的水分和病虫害等情况,而且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自动化作业。”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郭万田说:“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技术人员,我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产业发展、高素质农民‘三大培训项目’,近五年累计培训农民87.43万人次,创建乡村产业振兴示范点42个、试验示范基地155个,带动了贫困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麦积区花牛镇地域优势明显,光照好、温差大,所产苹果色润红艳、口感佳;秦安县王窑镇,土层深厚光照足,所产花椒颗粒饱满、香麻可口;清水县山门镇,属于气候湿润的林缘区,所产木耳肉质肥厚、营养丰富,但“产的出”还得“卖得掉”。
  为了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增收致富,我市持续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连年举办花牛苹果大奖赛、擂台赛暨拍卖认购、网红直播带货销售、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花牛苹果开采日等系列活动,持续引导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食堂建立产销对接关系,有效拓展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保障了全市特色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果蔬保鲜库259座,新购置箱式冷藏车32辆,新增储藏能力18.02万吨。“今后,我们将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推进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郭万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