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不等于“抠门”
天水晚报
2020年11月12日
■马 楠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抠门”二字多多少少被赋予了贬义的含义,在提倡勤俭节约的当下,很多人误将节约与“小气”“抠门”划等号,以至于他们为了不被别人扣上“抠门”的帽子,却让奢侈浪费成了习惯。
挥霍不是所谓的“大方”,节约也并不是小气、抠门。如果为了面子而失了节约的美德,将节约理解为小气,那么就是对节约的最大误解。
节约是美德,而小气是吝啬;节约是一种文明、一种好的习惯,是应当被永久传承的,而小气是自私、是利己、是一种眼界狭隘的做法。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按人数点餐、每种菜品少拿勤取、积极践行“光盘”行动……这些都是节约的表现,是物质满足基础上的精神追求,是对社会资源、国家资源的尊重与保护,它是一种节制,一种“度”。抠门与小气更多的是体现一个人的气度和度量,是遇事斤斤计较,与是否节约并无关系。通俗地说,以吃饭为例,在吃完饭后,有些人绞尽脑汁想占他人便宜,自己想着如何能不花钱,这是小气;吃完饭后,打包带走,不对粮食造成浪费,这是节约。换言之,小气和节约最大的区别,一个是该花的不愿花,一个是该花的时候尽量节约成本,也可以说一个是逃避成本,一个是节约成本,这便是小气与节约最本质的区别,它们导致的后果一个是消极的,而一个是积极且高尚的。
节约这一被传承下来的美德,也有人认为是落伍的、过时的,尤其是不被一些年轻人所认可,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的富足,让很多人开始忽略、忘却节约的重要性,认为在当下社会,再提节约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剩饭习以为常,倒掉也不觉得可惜,觉得浪费粮食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节约粮食这一行为永不过时。节约,是尊重劳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节约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的树立,只有更多的人养成了节约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长久的节约氛围,节约才不会被误认为是小气和吝啬,让节约的观念在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不让盛宴变“剩”宴,一桌丰富的菜品并不一定就是盛宴,我们要吃得健康、吃得得体,健康的饮食理念之下,才有有品质的生活。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和个人,不分贫富,如果勤俭文明之风盛行于世,都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