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值得(后记)
天水晚报
2020年11月13日
□赵剑云
一段守望初心、守护莫高窟的无悔岁月;
一个大漠逐梦、苦乐为歌的动人故事;
一部真诚讲述、传递力量的温情作品……
——推荐语
赵剑云,小说家,文学编辑,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8届高研班、第28届高研(深造)班。著有长篇小说《阳光飘香》《星辰之间》《月河湾的安安》等多部;短篇小说集《太阳真幸福》《不会在意》等,并被收入多种文学年选和选本。
作品曾获首届“海峡·冰心杯”中华在校生长篇小说大赛大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三届都市小说双年奖,第四届《小说选刊》年度新人奖,多次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等奖项,并有作品荣登百道好书榜,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规划项目,中宣部青少年出版工程等。
选择讲述敦煌,而且是讲述那样久远岁月的故事,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道路上,最崎岖的一条。
去过很多次敦煌,在莫高窟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从未忘记。大漠开阔敞亮,天蓝得让人失语,到了那里,灵魂都会出窍。
一部小说的诞生,是需要恰好的时机。而讲述敦煌故事的那一刻,如星光闪耀,我等了许多年。一直想写一部关于敦煌的长篇小说,但只写过短篇小说《两个人的敦煌》。常常觉得,我的文字面对那座古老而灿烂的艺术宝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莫高窟——沙漠中的美术馆,那里的美曾经被世界遗忘。风沙曾经一次次掩埋了那里,然而,那座艺术宝库始终存在。
那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里时空广大,那里满目荒凉。
一个个洞窟,对于临摹者都是如荷塘般清雅宁静的角落。
壁画中那些丰富多彩的颜色、流畅自如的线条、包罗万象的内容、构思精巧的布局,你看了也许会失态。
关于敦煌的书籍,已经堆积如山,敦煌的历史,敦煌的艺术价值,敦煌的守护者、敦煌的美与伤、敦煌的爱和恨……我尽量地避开,我重新选择一个角度,虚构了一个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去再次讲述。我只是想在这部小说里,把民国末年发生在莫高窟的生活定格成一幅幅旧照片,不让它们在某个角落慢慢变黄,被人遗忘。
在古代,许多无名的画师,因为信仰,历尽艰难险阻,来到敦煌,留在敦煌,为我们留下一个璀璨的敦煌,这些未曾载入史册的画师,将心血倾注在炫彩的壁画和雕塑上,对他们,我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敬仰。是他们创作的伟大艺术,后来吸引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第一代守护者,他们扎根大漠,以艺术家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
在写作过程中,几代艺术家们的执着和守望,她们如同菩萨一样超然和温柔的目光,久久在我心底回荡。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常书鸿、段文杰、欧阳琳、黄文馥、孙儒僩、范文藻、郭世清、史苇湘、霍熙亮、常沙娜、樊锦诗……他们在沙漠戈壁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整日与壁画雕像做伴,那里远离城市,生活艰苦,风沙满天,他们住泥屋、睡土炕、家具都是用土砌成的土桌、土凳、土沙发……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咸水,蔬菜奇缺,工资时有时无,为了艺术,他们选择了守护。他们种树、种菜,种花,养鸡、养羊、养鸭,他们清理积沙,制作颜料……苦中作乐,冬去春来,一日复一日,那里的梦想是寂静的,天长地久也是无声的。
这个小说有背景,有年代,有原型,这样的再创作,是有难度的,想象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在我个人写作史上是最难忘的。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常常将自己置身于那里,努力地体会着艺术宝藏的美和艰难日子里的甜,尽量诚实地去描述那时的生活。
写作的时候,我深深地克制着自己。尽量地让情绪保持冷静,遵从内心,闭上眼睛,展开想象让欣洁那个小女孩用天真的目光去看,去观察,去感受。
小说的主人公,11岁的欣洁,她的母亲死于日军轰炸,她带着丧母的伤痛,跟随热爱敦煌艺术的父亲,于1947年初夏来到莫高窟。初到敦煌,她和妹妹很不适应,就想离开。但是后来,当她走进洞窟,看到壁画,就理解了父亲,开始学习临摹壁画。通过欣洁,我讲述了在那样动乱艰苦的岁月,敦煌文艺工作者生活的宁静和快乐,生命的卑微和艺术的伟大,那里没有滚滚红尘中的爱恨情仇,有的是他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
我避开那个乱世,那么多的大人物、大转折、大事件,把目光投到了那样一个宁静的角落,遥望过去,沉迷于此,内心时常涌起许多滋味。那里有千年的梦,百年的梦,也有七十年前的梦。然而,岁月无声,我白天黑夜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许只在梦里去过,我想象着和他们一起安静地待在洞窟中,凝视着万佛的空中的花园。
三年前的冬天,我觉得可以动笔写莫高窟的故事了。整整一个冬天,每天坐在书桌前写作。我想象着自己是古代的一个无名画师,跟随他沿着河西走廊,一步步靠近敦煌,走进莫高窟的洞子里。我用了整个冬天来创作这部小说。漫长的冬日,阳光常常照在我的书桌上,那样的阳光和大漠里的阳光一样耀眼夺目。
小说的初稿一气呵成。完成初稿的那天,已经是春天了,繁花似锦的大地充满生机。我在温柔的暖阳里沉沉地睡了一个踏实觉。
这本书,前后写了四年多,第一稿出来的时候,有30多个人物,第二稿又删减了一些。除了讲述故事,我在书里,还花了很大的笔墨去写莫高窟的四季,春天的黄沙漫天,夏天的酷热难耐,秋天的宁静萧瑟,冬天的寒冷寂寞,甚至大漠的璀璨星光我也多次写到。
回想创作的过程,这条写作之路颇具意义。东西太多,文字总触不到,我的目光所及实在有限,我只能先讲述这些。还有更多的故事,期待着更多的人去讲述。
这个故事,是我对敦煌那座文化圣殿的敬意,也是对古代千年无名画师们和第一代敦煌守护者的敬意,最后,再次致敬那些用生命走进敦煌、发扬敦煌艺术的伟大艺术家们!
能讲述敦煌,我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