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5版:晚报五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2月09日

腊月里的豆腐花

天水晚报      2021年02月09日     


  □石居峰

  小时候,每当进入寒冬腊月,我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吃父母做的豆腐花。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逐渐参与了制作豆腐的全过程,才知道豆腐花原来就是豆腐的半成品。
  制作豆腐需要的器具主要有石磨、木桶、大锅。我们村有一百多户人家,但有这几样东西的只有几家,所以就要提前预约排队。
  做豆腐要经过泡黄豆、磨黄豆、烧开水、滤豆腐、点豆腐、装豆腐等几道工序,需要好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排上队后,提前半天把黄豆放在水桶中浸泡,到时间再用石磨粉碎。
  磨豆腐的石磨有两种:一种是手推磨,磨盘比较大,另一种叫手拐磨,磨盘较小。手拐磨磨豆腐时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力气大的人不停地转磨,力气小的人不停地用铁勺往磨眼里灌黄豆。别小瞧灌黄豆的活,它需要一定的技巧。每次不能灌得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黄豆磨不细,做的豆腐就少,太少磨白转,浪费时间。另外,还要灵活躲避不停转动的连枷拐,磨每转一圈,都要准确无误地把黄豆倒进磨眼里。
  黄豆磨细后就要烧开水。开水烧好后,先把磨好的黄豆倒在木桶中,再把烧开的水全部倒入木桶里,用一根木棒不停地搅,等搅拌均匀后,便开始滤豆腐。先在大锅上架一块木板,把用纱布或白布做成的口袋放在木板上,用大马勺或小盆把木桶内的生豆浆灌到袋子里,待袋子灌满后,用一只手抓紧袋口,用另一只胳膊肘不停地挤压,等压干了,把袋子里的豆渣倒掉,再重新装满生豆浆,直到所有的生豆浆过滤完为止。我第一次滤豆腐时觉得特别好玩,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能在热气腾腾的灶台上,用两手不停地挤压豆腐包,那滚烫的热浪一阵阵袭遍全身,真是惬意无比。可惜好景不长,正当我沉浸在热浪滚滚的喜乐之中时,一只胳膊却疼得不能动了。仔细一看,整条胳膊己经红肿了,只好失望地离开灶台,由父亲继续过滤豆腐了。
  豆腐过滤到一半时,父亲和哥哥继续不停地滤豆腐,母亲和姐姐便添柴火烧豆浆。等到生豆浆全部过滤完,整锅豆浆也就烧开了,接下来就是用浆水点豆腐。别小看点豆腐,它里面包含着大学问,浆水要加适量,多了豆腐吃起来有点发酸,太少做的豆腐就少;火候也要掌握好,该大时要大,该小时要小,烧的时间也要掌握适当,太长豆腐吃起来就有点老。父亲把盛满浆水的水桶提到灶台上,先向锅里加几大马勺浆水,等到开了之后再加几勺,如此反复几次,锅里不停翻滚的豆浆便不断结成块状,如同黄河刚解冻时的“流凌”一样,波涛汹涌。顿时,一股豆腐花香便在厨房里弥漫开来,继而弥漫在整个庭院、整个山村。这时母亲便会盛几碗豆腐花,调上辣椒和熟油,让大家品尝解馋,也算是对大家劳动的犒劳。
  豆腐全部凝结好后,拿一个竹箩,把豆腐全部用笊篱捞到竹箩内,上面盖上木头锅盖,再在锅盖上压几块石头,等水控干了,豆腐便做成了。然后,把豆腐再翻倒在另一个竹箩里,此时,整个豆腐上到处都是竹箩印,就像母亲剪的窗花,充满着浓浓的诱人的年味。
  现在,普通人家年前做豆腐的工作已被专业的豆腐作坊代替,家家户户做豆腐的热闹场景一去不返了。但每逢腊月,我还总会想起儿童时代吃豆腐花、做豆腐的情景,街上买来的豆腐脑无论多香,也总是吃不出母亲做的豆腐花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