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与追思:
古镇在轻轻地言说
天水晚报
2021年02月18日
在孩子的婚礼上,我相处多年的老领导陈正荣先生不顾年高劳累,不仅亲自到场恭贺,还把他的新著《古镇日记》惠赠于我。拿着这本期待已久、好评不断的新作,几个月来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遍,深为他老骥志坚、勤奋笔耕的精神所感动,被他追梦文学、佳作频出的执着所感染。
《古镇日记》是我看到的陈正荣先生的第五部作品。对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因为它总能以深厚的生活感悟、达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追求给自己的灵魂以一种净化感。
《古镇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记游,收录了作者在成都不同时期19天里的23篇日记,3万多字,让我窥见了陈正荣先生内心深处最为温柔细润的情感世界。这里有着他对故土的深厚痴情,对亲人的真挚追思,对过往岁月的铭心回味。
作者笔下的成都平原、横塘湾、古镇、张家巷、半边山、青羊宫、漆家坝,这些交织在作者日记、小说、散文中的地名,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真实的,都汇聚成了作者作品架构中的文学地理圈。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在成都平原这个大的地域背景下,行走在作者每一部作品的文字中间,异常活跃,熠熠生辉。古镇是成都平原上的古镇,成都是古镇坐落下的成都,都是凝聚作者生命根源意识的故土。
古镇是作者生命出发的原点,横塘湾(不管是现实中的横塘湾,还是文学笔下的恒塘湾,亦或是如今的文塘湾)在作者笔下都是一个留住童话的地方,都是作者放飞成长梦想的精神家园。
每一次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他格外的投入。文字细致精到,记事详细缜密,情感浓厚真挚,在别人走马观花、来去匆匆的山川风物,在他的文字里像一个个文玩,把手侍弄,精刻细画,小到一副对联、一树一花,大到睹物思往,今昔对比,其间注目凝神,思绪波涌,非普通游客所能做到。
陈正荣先生的大量作品,呈现给我们最鲜明的风格就是写实。从横塘湾到陇上三城,从小说到日记,勾画出了作者人生行走的生命轨迹:天府童年,少年秦州,从业陇上。其间人生况味,只有作者自己存储在内心深处。在文学主人公的生命里,父母、兄嫂、姐姐、侄辈都是铭刻心底的亲人。看似平淡如常的文字,让我们感知到了浓浓的亲情与追思。作者在《青羊宫喝茶》里写到,川西第一道观青羊宫是他幼时生病,被母亲抱着去摸铜羊子、祈求平安的地方,如今繁盛的灯笼花树也勾起了作者对母亲教唱儿歌的情景回忆,他还把儿歌教给了儿子和小孙女。平淡细碎的生活细节,彰显了作者对浓浓母爱的追思,以及“我”的怀念与传承。
《雨中“半边山”》对父亲的水烟摊、我的高小、儿时戏台、几位老师的叙写与回忆,将深深父爱、浓浓师恩洋溢在字里行间。《转漆家坝》里对大嫂拉着架子车为“我”迁户转粮,中途路遇大雨重病一场等,无不浓情厚意,亲情洋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人、亲情、友情、乡情,在其作品里有着相当的浓度、密度和厚度,让人印象深刻,感染强烈。
陈正荣先生的作品,向来秉持着平朴、白描、写实的风格,看似平淡却奇崛。他的小说人物语言风趣通俗,民谚俚语巧妙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同样,看似极具写实的日记,因为作者游踪所到,采撷了大量对联、历史人物故事、天府饮食文化等,增强了文字的艺术品位,让人爱读。
书中录有青羊宫茶馆小茶包上的小诗:“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摘自晚唐诗僧齐己《咏茶十二韵》)《雨中游阆中》记有张飞的生平故事、后人的评说与民间传说,以及张飞庙的对联:“治政治军扶困扶颓其实桓侯非莽汉,修文修武宜书宜画何言翼德是粗人”。日记中大量景点、寺庙记游,都在作者笔下融入了民俗人文、史事传说、今昔变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在这里,古镇,是一张名片,留存着作者的童年岁月;是一种见证,记录着时代的日新月异;是一种昭示,开启了未来的崭新蓝图。陈正荣先生给我们奉上的文化大餐,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