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晚报一版

02版:晚报二版

03版:晚报三版

04版:晚报四版

06版:晚报六版

07版:晚报七版

08版:晚报八版

09版:晚报九版

10版:晚报十版

11版:晚报十一版

12版:晚报十二版

13版:晚报十三版

14版:晚报十四版

15版:晚报十五版

16版:晚报十六版

返回 2021年05月07日

光焰闪烁的文学故乡

——读徐祯霞的《月照长河》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07日     




夜读手记
  徐祯霞的《月照长河》出版后,给我邮寄了一册。我一直没有空闲时间来读,说完全没有时间,那是假话。书放在书房,在众多的书里头,偶尔看到这本书的消息时,便又想起她曾经给我寄了这本书,大约是去年寄来的,上半年或者下半年,我居然没有一点印象。
  徐祯霞和我的见面,是我的《平语札记》出版后,在回坑作家村召开这本书的研讨会。几乎那个时候,我所熟悉的人,或者说所熟悉的朋友,在那天都汇聚在这个叫回坑的地方。这一次,算得上是我文学人生里最光彩的一天。徐祯霞也来了,一个人从西安来到这个边远的山村,为的大约就是文学,或者说是文学的火光。
  她在江西总共待了两天,这两天我几乎有脱不开的事务,也就没有时间陪她,或者说没有多说上几句话,尔后她想去仰慕已久的庐山,于是就匆匆离开了江西的修水。现在想来,依然内心是涩涩的。按理说,待朋友就不该如此,徐祯霞这么远来一趟,再忙都得抽出时间来陪陪她,可是当时的事务确实太多,无法分身。在此,我得诚恳地向徐祯霞道歉,也希望她能够重新踏上江西的旅程,好让我能尽到地主之谊。
  在我的印象中,于写作,徐祯霞特别勤奋。这点我与她是有差距的,她就像是一棵小草,始终在顽强地生长,是不畏惧艰难的那种,也不害怕羞涩。也就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耐心和坚毅,她的发表量可谓是惊人,各类报刊是遍地开花。
  徐祯霞的写作态度是诚恳的,你别看她的这股劲特别强硬,其实内心却不见得是这样宽松的,我以为其中的苦涩和艰难,恐怕也就不为人所知了。我在读她的作品时,总能看到其中的柳色青青,看到人间的烟火,看到荒原突兀的树木。而这些混杂在她的生命中,一件一件地重新发现出来。通过浩荡的自然风物,点亮一个个黎明升起的日子,文学也就有了不平凡而深邃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像是清泉汩汩而出,让生命多出许多希望和韧性。
  她的很多作品,像是被寒冷和萧瑟养成的。但是在你稍不留意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她文字里的度命。而这种度命是不断繁衍生息,不断养命的根基。或许,那些粗实和来自生活深处的东西,在她的笔下并不便宜。一些食物,不仅是养命的原料,可以治病,或者说可以照明,令万物熠熠生光,还可以让瑟瑟的寒冷无处藏身,从而化为无穷的力量。这大概就是她作品中的柴米油盐,这些理顺起来,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文学收获。因此,《月照长河》这本书,她是放在火上熏烤出来的,在明亮的热气中蒸发出来的。这也是一部水到渠成的书,在你孤独的时候,在方便聊天的时候,借着夜晚,聊聊书中的事情,就像是把烧好的火炭,一个个拣出来。徐祯霞笔下的文学故乡就是这样构成的,一处处,都有质地,都有景色,都有万象丛生,这是徐祯霞的生活百态,也是徐祯霞的生活营养。
  徐祯霞的作品,情感真挚、文字细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表达,最难得是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我想,不认真去读,去梳理,读者是一时不会发现其中的文学价值的。说到底,徐祯霞还是一个处在成长中的作家,今后的环境因素和她个人对社会的认知,都会增强她文学写作的阅历,这种阅历不单单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还有她独特的文学追求所生发出来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内涵。
  《月照长河》这本书不可能一口气把它读完。认识一个人和读一本书是一样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来咀嚼和品味,而这可能是一辈子。所以,我说徐祯霞也是一个值得人用一生交往和阅读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她都是热烘烘的,充满暖意。“长河”在这里是否可以理解为月光的长度呢?月是明月,自古寄托着情思,也寄托着人间的美好和永恒之光。文学需要徐祯霞的这种精神和光芒,把坎坷变成人生里宝贵的财富。一直心存感激和感恩,文学也就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了。

书香天水 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