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举人陈青选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07日


□杨建明
出武山县洛门镇东二三里,大南河交渭河东岸,316国道以南,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古村——大柳树村。村子南端,有一个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院落。这里,就是被武山人誉为“万翁”的陈青选故居。
万翁,原名陈青选,武山县洛门镇大柳树村人,清末举人,著名诗人,教育家。
斯人已逝,手捧遗作《逸鹤鸣秋集》,走进诗人营造的田园山居,青灯古佛的意境中,自是一种庄严的心灵之旅。
请洗涤庸俗,请放下傲慢。
以纯净为目,以庄重为耳。
去观察,去聆听,那跌宕起伏的人生。
先生生于1864年,原籍洛门南街。当时西北战乱仍频,外敌入侵。万翁,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先生自幼聪颖好学,然家贫纸贵,遂因地制宜,以柳枝为笔,以大地为纸,习字作画。因勤奋好学,先生于1901年考取清授文林拣选知县庚子辛丑科举人。先生无意仕途,又慕柳村文风兴盛,遂教学积薪,置地建房,始定居于柳村。
先生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先后任榆中书院,陇西南安书院教授、山长。武山新兴高等学校儒学教授,兼县奉祀官、教育会长等职。
然清末政治黑暗,先生目睹官场腐败,无意为官,决心教书育人。至其友李克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举人)任甘肃省教育厅长时,举荐其为靖远县县长。先生以“教育英才,为我所乐,吾非县长之才,亦无意于仕途”而婉言谢绝。在逐官追位的道路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甚众;知其可为而不为者,甚少。先生,即是这当中的极少数。在他的诗中:“骨为吟诗瘦,人因不仕尊”,便是他人生价值的独白。
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山林之美,田园之趣。寺古月寒,人情冷暖,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
武山地处西北,在江南才子眼中,乃苦寒之地。但在万翁笔下:“数点人烟傍水涯,竹篱疏处补桃花。犬声吠破山窗梦,细雨斜风到客家。”“柴门一桁向山开,倚杖闲看云数堆。流水野桥通野寺,钟声时乘晚风来。”诗风清新雅致,别有陇上田园风光的韵味。
先生身处乱世,无意仕途,一生以教育为业。1929年—1930年,武山县城被攻占,学校被迫停课,先生无奈回乡待业,内心异常苦闷,他写下了“俯视人间无净土,教人何处种芙蓉。”“岁月流行伤往事,山林终老负我心”的诗句,表达了他不能执教的抱憾和焦虑。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一时神州大地血雨腥风,哀鸿遍野。已逾古稀之年的万翁,发出了“人间惜少忘忧草,国计民生夜夜心。”“天荒地老人憔悴,百感惊心睡不曾”的呐喊。耳闻日寇在南京的暴行,先生悲愤难抑,以泣血之笔写下了“行人说到江南事,佛也低眉泪一弹”的悲歌。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迈的先生欣喜若狂,发出了“倒海排山还旧壤,依然十里杏花红”的壮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无须晚岁成仙佛,总愿余年见太平”,则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然和平之路是何其漫长,抗战胜利后,三年内战又爆发了,先生直到去世,和平之光仍姗姗不顾。
在一个兵戈扰攘的时代,先生的晚境注定是孤独的。
闲暇之余,在乡间小道上,在田园野寺旁,常常可以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背手吟诗作对,先生以诗歌作为化解现实苦难的武器。他是清醒的,他的清醒在于对时局的认知。然而,先生又是孤独的,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志同者又何其稀寥。“老阅人情尽,贫尝世味全”,即是先生晚年的真实写照。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现实的苦难和困境中,先生仍未忘记对自身人格的修炼和完善。“困于心,横于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作。”在“内圣外民”的征途中,先生进行着最执着的坚守,他以崇高的教育情怀,优雅的诗歌书画,稀释着蒙在他身心的阴霾。
在先生的诗中,有着陶潜的恬淡闲适,又有着苏轼的通达乐观。
现实的苦难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存在。在面对现实的苦难时,万翁以儒家入世情怀,以自省,自律,惠人予以面对,这不啻为一种聪慧的人生哲学。
我常想,武山乃偏远之地,自古经济文化落后。然而,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能够孕育出像万翁这样一位诗才卓绝、品行高洁的雅士,实乃武山之幸。尤以其“待人以慈,处事以谦,自奉节俭,积德为先,勿逸勿贪,勿弈勿官,教书育人,世代相传”的处世哲学,在心浮气躁、物欲横流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鲁国大夫叔孙豹曰:“人生有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若如此,人方可流芳百世。于此,万翁皆具备焉。
行文至此,夜已很深了。窗外,一轮明月如银盘,皎洁,明亮。我想,这正如万翁高洁的人品,熠熠生辉。
一阵清风拂过,放在书桌上的《逸鹤鸣秋集》,瞬间翻开,让人蓦然遥想起在案几前奋笔疾书的万翁,也许此刻,在书桌上还应献上一杯香茗,尚飨!
甘肃省陇西襄武书院,第一排左起第三位为陈青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