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盲盒 让博物馆文创 起来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11日
随着近年来文创热的兴起,与文创相关的展览、博览会等也活跃起来。而当下年轻人追逐的潮流玩具——盲盒,也被应用到了展览、博览会当中。
最近就有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到“挖土”的阵营中,为的是寻求一件件“失传的宝物”。这正是河南博物院近来推出的考古盲盒。该盲盒一经面世就广受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盒难求的火爆场面。
不仅如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也相继打造了文创类盲盒。新颖的开盒形式、呆萌的形象设计、精致的各类宝物……让许多馆藏文物以更为鲜活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
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一度 一盒难求。拿起小铲子,看看能挖出什么宝物?
潮
考古盲盒成爆款
考古盲盒火了!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失传的宝物”自去年12月上线以来,销量平稳上升。至目前,该系列销售量已达17万件。
“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采用区别于常规意义的盲盒形式,将宝物藏于来自洛阳邙山的土块之中,同时在盒中配备洛阳铲、竹签等工具,尽可能还原考古现场,试图让人人都成为“考古官”。考古盲盒分为传说、史诗、传承三款,定价分别为70元、80元和90元。据介绍,其上线之初曾一度销售一空,甚至有网友每天记录自己“今天又没抢到”的经历。
同样成为爆款的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分队”系列和四川三星堆博物馆的“祈福神官”系列盲盒。“青铜小分队”系列盲盒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皿和纹样为创作基础,在一个物体上将不同形状的花纹雕刻出来,致力于寻求古物中“拙”的感觉。而“祈福神官”系列盲盒也因神似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青铜纵目面具”而俘获人心。不仅如此,国家博物馆日前也公布,将以“夔龙”玉佩为原型,融合24节气打造首款潮玩IP玩具。
那么“盲盒”是什么?就是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人偶玩具,分为基础款和隐藏款。此外,与艺术家或插画师联名创作的拼图类盲盒以及乐高抽抽乐人偶等,都成为眼下年轻人疯狂追求的潮流。可见,以河南博物院为首打造的“文创+盲盒”又拓展了盲盒的新形式。北京师范大学文创院助理研究员李莉在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方面有专研,她说:“盲盒的概念可以拆解为两层:一是盲盒内的产品为潮玩手办,这实则是文创产品中的一个品类;二是从消费心理而言,盲盒也是一种营销方式。”
爆款的真正原因
河南博物院近年开发过不少文创产品,但未形成规模和气候。在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的推动下,2019年2月该院成立了文创产业领导小组,并设立文创办公室,搭建平台助力全省文创产业发展。之后,该院梳理出100多个文物元素创意点,涉及服饰、配饰、摆件、轻奢等多个类别的文创产品。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透露,此番大火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设计及研发的初衷,就是想探索文创新模式,借用当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盲盒形式,通过还原考古过程,增强公众的参与感,让各位“考古官”亲身体验唤醒文物的过程,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宋华介绍,这款考古盲盒获得网友的积极反馈,也收集了许多建议。有网友反馈“不知道挖出来的宝物到底是什么”,对此宋华表示,“考古盲盒的挖掘过程是具有真实感和体验感的,因此我们希望在解读文物的时候,也能给消费者带来这种真实体验的感觉,而不是让他们面对冰冷的机器或是纸上的文字,我们更提倡消费者与线上客服进行对话,更具互动感。”
“所有文创产品均由我院文创部门主导开发,并参与到产品创意、设计、生产等全链条开发过程,对每个环节进行把关,文物元素提取差一点点都不行,这也是出现爆款的真正原因。”宋华说,“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了解河南文化。”
让文创“潮”起来
通过研究,李莉认为那些生活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1995年至2005年出生的人,成为盲盒的主要消费人群。
在北京某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小李热衷的盲盒是泡泡玛特Labubu和Dimoo两个系列,也曾有朋友赠送她某美术馆推出的“大艺术家”系列世界名画盲盒摆件,她觉得这个系列做工精致,像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将世界名画中的经典人物复刻出来,又附以新的形象与内涵,“感觉名画与我的距离更近了”。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在上海对话高峰论坛上透露,上海博物馆的调研结果显示,对文创产品,40岁以下的观众占70%,而且年轻女性和带孩子的家长成为文创消费的主力,所以开发文创产品的针对性非常重要。进入IP运营时代,需要对博物馆藏品内涵文化资源深入解读,并将这些成果以生活化和日常使用化的粉饰进行转换和再利用,让博物馆文创“潮”起来,不断地创造新的潮流趋势,使文创产品真正具有引领作用。
盲盒成为当下年轻人追逐的潮流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