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灭 青春永驻
——读《仗剑挥毫万古心》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14日
夜读手记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为革命献身的那么多先烈,为什么他们面对革命,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为什么他们面对死亡,铁骨铮铮,视死如归?他们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啊。读了《仗剑挥毫万古心》后,我逐渐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正如编者李津在后记中所说:“革命先驱因有自己的信仰而确定崇高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止。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胜利,就是一批有坚定信仰的志士前赴后继奋斗的结果。”诚如斯言,信仰是个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精神焕发;革命者一旦有了革命的信仰,就会殒身不恤。民主革命时期,那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者,胸怀天下,面对枪林弹雨,他们舍生忘死、不屈不挠。
此书以60位革命者出生年龄先后为序来编辑,有1870年出生的革命老人何叔衡、徐特立,有1922年出生的革命后辈陈振先、陈玲,有活到耄耋之年的吴玉章、谢觉哉、董必武,也有二十余岁英年早逝的陈觉、陈辉、赵云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革命者。
他们是普通的人,是工人、农民、教师、诗人、管理者,有父母亲戚、同事、朋友,他们也有常人难以割舍的亲情、爱情、友情。面对死刑,喻克由在遗书中对母亲说:“儿不肖,不能养老还山……儿为革命而死,死而其所。”叶天底留遗书给大哥,“希望你代我尽责抚养母亲”。吉鸿昌在遗书中说,希望妻子忘掉他,继续完成党的事业。刘伯坚在遗书中叮嘱他大嫂,照顾孩子。赵一曼、赵云霄留遗书给孩子,渴望他们继承先烈遗志。他们是正常鲜活的人,同样有血有肉,有感情;他们也是革命者,为革命献身的先烈,但当革命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为信仰而献身。
有了革命的信仰,就有了必胜的信念;有了革命的信仰,就有了用不完的青春活力。不论年长,还是年少,总觉得自己所做,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于是心中便腾起一团火,浑身带着劲儿,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使人年轻,使人青春永驻。
在革命信仰面前,革命老人董必武发出时不我待的呼声:“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蹒跚行步慢,落后最宜鞭。”
而革命中年人陈独秀则大声疾呼:“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李大钊更有振聋发聩之论:“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孙炳文慨叹:“行年四十,尚复有几春光?自今日起,每日至少读此书十页,虽星期日不以废,炳文,世人有星期日,汝独无!识之……虽然春假中曾大病二次,然究与治学有何关系?多形实不容讳。呜呼!百岁光阴已早去三分之二有余。”
这些革命者,心中充盈着信仰,胸中激荡着青春,不论年岁,革命人永远年轻。
其实,在人生中,最先老去的并不是我们的年龄,而是那种青春的锐气,那些呼啸而来的破空之气,它不以年龄大小而论,它以人的气质而论,有信仰的精气神在。年轻人,有时虽不免意气用事,懵懵懂懂,毛手毛脚,只要他们敢想敢做,这就是可贵的青春。
革命老人热情不减,气贯长虹。在他们眼里,青春不是年华,是一种信仰,他们年纪虽长,但朝气蓬勃,精气神在,所干的工作荡气回肠,即使他们青春不再,他们依然意气风发。革命的年轻人,有了信仰,器宇轩昂,气吞山河。
心怀青春,不论年岁,自带朝气。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岁月,愿我们信仰不灭,青春永驻。
书香天水 全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