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焉支山的
美丽邂逅
天水晚报
2021年05月18日
□纪天才
乐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张掖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东西长约34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焉支山主峰百花岭,海拔3978米,也是距县城最近的原始森林。
焉支山又叫胭脂山,因山中生长一种花草,其汁液酷似胭脂,山中妇女用来描眉涂唇而得名。景区内松柏常青,草木葱茏,蜂飞蝶舞,景色宜人,有河西“小黄山”的美称。
焉支山载入史册已久。先有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后有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西行,为统一河西地区,对西域27国实行怀柔安抚政策,并御驾西巡张掖,颁诏下令27国君主使臣前来焉支山朝见,隋炀帝在山丹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因此焉支山有了“国博故里”“世博圣地”之称,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最早的发源地而闻名天下。
初夏时节,是焉支山最勾人心魄的季节。明净的天空,醉人的阳光,满目皆绿。山挺拔俊秀,五彩斑斓;水多情柔润,静静流淌,宛如仙境。
从山丹县城出发,行驶约2小时就来到果子沟入口处。果子沟是进入焉支山的必经之路,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顺着果子沟一路走来,焉支山入口远远映入眼帘。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焉支山就是水草茂盛的天然草场,古老的游牧民族氐、羌、月氏、匈奴等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古代游牧民族妇女搽抹胭脂原料红蓝花的重要产地。据传,那时匈奴诸藩王的妻妾多从这一带的美女中挑选,匈奴语称各藩王之妻叫“阏氏”,“焉支”或“胭脂”是其汉译的谐音,焉支山因此而得名。
舍车步行,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哗哗的溪流带着浓浓的夏意一路欢唱,不远处树林间偶尔传来游人的嬉笑声,使整个山谷形成动静结合的美。
我们一行人沿焉支峡步行上山,开始道路平缓,一路山水相映、流水淙淙,随着山势上升,林木开始繁茂、曲径通幽。一边前行,一边听向导给我们介绍。焉支山景区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有杨四郎泉、西北民族风情苑、玉皇观、万佛塔、隋炀帝行宫,钟山寺、百年焉支松、焉支玉溪、万寿岭等,每处风景都有耐人寻味而又不一样的精彩。
随着海拔升高,大家的脚步开始沉重缓慢,看着通往遥远树林不见尽头的道路,愈发感到信心不足,大家相互鼓励,一路前行,终于来到了钟山寺。钟山寺,原为宁济公祠,又称后寺。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玄宗李隆基诏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即安宁匡济的意思。该祠立于悬崖,依山势立柱,石道索绳为径。攀登其上,远眺四面,山中山外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从钟山寺走到玉皇观,路况相对平缓,有点下山的感觉。不想这一峰回路转,面前极其开阔,山峦叠嶂郁郁葱葱。我的目光被山坡上悠闲吃草的黄牛吸引,忍不住多拍了些照片。
来到玉皇观,这里香火旺盛,是远近闻名的朝山圣地。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这里朝山观景,避暑消遣。楼、阁、亭、榭、塔、坊、游廊巧妙布局,依山造势,以林掩幽,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出玉皇观,来到万佛塔。万佛塔是具有隋唐风格的殿塔建筑。大殿彩绘斗拱,疏朗宏大,高49米,塔基四方八角,重楼七层,设计精巧气势恢宏。
继续前行,就是神仙斋。步道顺山势蜿蜒向上,一眼望不到头,让人望而生畏。一路向上,踏上木栈道,深黄色的栏杆和楼梯,在高大的绿树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身边已经没有了人声,只有来自山间的风在耳畔呼呼作响。幽静的步道,挺拔俊秀的苍松,满坡绿草簇拥在各色的野花旁,在微风中摇曳,煞是好看。
来到神仙斋可以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感受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据传说,在上古时代,西王母曾在焉支玉溪里的神仙坪和瑶池边设宴,款待西巡途中的周穆王。
在林间步道曲折前行两小时后,终于来到了焉支山顶的百花池边。百花争奇斗艳,松柏掩映流水潺潺,层林深处的寂静和着布谷的鸣声由远而近。我眼前的景物本已是江山如画了,“祁连雪皑皑,焉支草茵茵”的诗意又在我心头涌动了。
焉支山下是一片大草滩,纵目眺望,可一览河西走廊千里通衢,俯瞰群山夹峙、万山奔涌之气象。看山峦起伏,八面来风,令人顿生万千感慨。
时过境迁,当年万国博览会的胜迹已荡然无存,一代枭雄曾拥有的威仪与辉煌早已遁入逍遥,唯有山顶寺庙清脆的钟声伴随着飘渺的云雾,依稀能引人遐思。
焉支山是一处看不够的风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焉支山,山山有故事,水水有传奇,一棵树,一个传说;一块石,一段历史,可谓一山故事一山歌。这故事、这歌,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人来品读、聆听。
游
日
记